当我得知电影的主角是高适的时候,嗅到一股政治正确的味道。毕竟现在的社会环境摆着这里,需要的是人们积极进取,不断的寻求自我突破,而不是放浪形骸、千金买笑。
和我一起来的小妹妹不断夸赞着李白,从建模到人生个个阶段的样子,后面连微信头像也换成了李白,正如高适在影片结尾说的那段话:李白,还是李白。
我的第一反应是唱反调,病情加重了,要是人物性格,反而是更喜欢高适。我本身对诗词也是喜爱的,偶尔灵感来了,也能勉强拼凑几句,想我这种务实的人,是谁写的好我就喜欢谁。
整部影片,唐诗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杜甫的的《望岳》竟只读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崔颢的《黄鹤楼》倒是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我看来这首诗有三处黄鹤,怎奈后三句意境恢宏,不断的将诗的水准拔高,瑕不掩瑜吧。即如此,李白不可能没读过王勃的《滕王阁序》,来上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总不为过,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数不胜数。好在后面着重渲染了《将进酒》,不然真是少了许多滋味,那也少了《蜀道难》啊。
可以理解电影本身着重读诗的话,情节会不连贯,更像是纪录片了。其实第一遍我的注意力没怎么集中,于是乎我打算再看一遍。
第二遍只剩下我自己了,比第一遍的迟到稍微早到了一点,很打脸,我怀疑地球的时间密度变少了。在看完之后我的感概是:没有李白的天纵之姿,但愿常怀高适的一分执著。影片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可天下的捷径又岂是为寒门所开。
家到中落的高适仕途十分坎坷,四处碰壁,印象最深的便是他几次独自一人回到梁园。面对人生失意高适是乐观的,杜甫是悲观的,李白是颠覆三观的,安史之乱的选择改变了三个人的命运。
影片中把一个身材走样、喝出肿眼泡加肝硬化的李白呈现在世人眼前,他的晚年已经自曝自己,大鹏飞不动了,正所谓:“太白遗篇莫全都,此时又何来仙的样子。
在生命的长河之中,个人是微不足道的,在这里不是批判,而是警醒。李白如此仍是诗仙,作为平凡人的我,怕是在这个世界存活都难。
人生的答卷不是唯一的,高适是不在意结果的,不是没有做到什么程度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而是有了这个机会我就用心去做,没有机会的时候就好准备。
高适并没有固执到只有心中的锦绣,他会去赴扬州之约,他会因为朋友的到来而新高采烈,可见梦想与现实生活并不冲突。
其实动漫里的高适和李白与历史都有冲突,这样做无可厚非,所谓的真实历史也只是记录的一部分,是用来参考研究的,不是奉为金科玉律的。更应该看影片的改动突出什么,想要给观众表达什么,这何尝不是一种浪漫。
我向往成为这样的人:始终积攒着向前走的意志,不管被打的多么惨,只要有一口气在,我就会蓄积力量,直到把眼睛的障碍推开,但求问心无愧!
看完这部电影,我又想起自己之前的一个理论,只要置身于唐诗宋词的环境中,比如不断的阅读,那么我也会有更多的灵感,只有不断的写才能写的更好。而且不要总想着去找唐代诗人的环境,而是要正视现在。
7-28
看完电影的聊天中,小妹妹提到了《鲜衣怒马少年时》。我读到崔颢写《黄鹤楼》时,李白其实很有名气了,是别人请他去写的,对比后面的剧情,有点刻意贬低李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