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去711便利店时,偶然间发现了连北京胡同里都难以寻觅的老北京瓷瓶酸奶。
印象中瓷瓶酸奶甜度很低,酸奶本身也很浓稠,用吸管喝到最后,会发出“吸溜溜”的响声,想起小时候来北京第一次在摊位边喝瓷瓶酸奶时,还对发出这样的声音有些不好意思,但当发现周围其它顾客都很大方的以“吸溜溜”声音结束饮用时,自己也就褪去了之前的扭捏。
现在北京街边已经很难见到瓷瓶酸奶,胡同里也没有罗列着瓷瓶酸奶的摊位了,不过有些景区还是可以见到售卖瓷瓶酸奶的摊点,但更多的还是在各种超市和便利店里的冰柜上摆放着。
不同店内卖的瓷瓶酸奶品牌不同,甚至我还在某个不起眼的小便利店里见到了曾经的老牌子圣祥,只不过改换了包装,配色倒依旧是熟悉的蓝白。711便利店里的瓷瓶酸奶品牌是福成,买回来尝了尝,是甜度很低的寻常酸奶的味道,和小时候喝的味道有几分相像。
周边的其它便利店也有卖北冰洋牌的瓷瓶酸奶,于是立刻下单一瓶来喝,毕竟十几年前瓷瓶酸奶盛行的时候,能在它旁边“平起平坐”罗成排的,非北冰洋莫属了,现在二者“融为一体”,说什么也要来尝尝味道。
便利店里面的这个北冰洋牌瓷瓶酸奶喝起来和东城区的北冰洋专卖店无异,其实更准确来说,每一款瓷瓶酸奶的味道本身都没什么特别的亮点,而制作工艺也是现在已经很普及的凝固型酸奶的制作工艺,那瓷瓶酸奶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我想,可能是因为当手里拿着这个胖胖的瓷瓶品尝酸奶时,喝下去的不只是淡甜的酸奶,更多的是情怀和老北京人刻在时光里的回忆吧。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瓷瓶酸奶是非常流行的街边饮品,蓝白封纸、灰白瓶身、皮筋封口,整整齐齐的罗在街边的摊位上,瓷瓶酸奶价格不贵,而且瓶子喝完后还给店家还可以收到“退瓶钱”,那时的北京胡同随处可见这样的瓷瓶酸奶。
瓷瓶酸奶的生产和售卖可以追溯到50年代,不过当时的瓷瓶酸奶算是一种撑门面的消费食品,不是普通人家随随便便就舍得购买的大众饮品。直到80年代前后,中国的酸奶正式步入现代化生产,瓷瓶酸奶也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那个时候北京的食品供应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日常饮食有了基本保障,小吃和零食的供应也变得越来越多,瓷瓶酸奶更是得到了普及,逐渐成为大众流行的乳制饮品。
后来国家开启了对食品产业的整顿,再加上2008-2009年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国家出台了新的乳品产业政策,很多生产瓷瓶酸奶的厂家因未达标准而选择了关门,还有一些被其它乳品厂商合并,自此之后,瓷瓶酸奶开始退出大众视线。
和北冰洋汽水、维生素面包一样,瓷瓶酸奶也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在那些对老北京饮食有特殊情怀的人看来,这个瓶子承载的意义远比瓶子本身要沉甸的多。
瓷瓶酸奶对于北京人的意义,可能是儿时不可或缺的记忆,也可能是一种一直萦绕心头的情怀,而对于外地游客来说,它更像是有着“地标”特质的老北京特产,它不能代表北京,但是它于老北京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香港作家李碧华曾写下一篇名为“北京酸奶载乡愁”的文章来描述她对瓷瓶酸奶的情有独钟,而一些北京长大的外地游子,也会对瓷瓶酸奶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
在这个早已高楼耸立的北京城里,总是还留存着一些“味道”,它们见证着城市的变迁、经历了时代的更迭,当它们和味蕾进行碰撞,历史的种种便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