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入学到大学毕业,我们的教育管理取向是将学校与社会分开,学生进了学校就缺少与自然和社会接触的机会,就很难了解社会的需求,没有社会活动的体验,缺少对职业的了解,没有发展其职业活动的能力,缺乏从事某一职业与就业的欲望。
同样,在十多年的教育过程中评价标准始终侧重于要求学生拿高分,而忽视了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这就限制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与现实社会的接触,生成不了与自己相适合的职业愿景。
所以,应该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为学生提供职业体验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了解职业的机会,丰富学生们的生活,让不同学生在各自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潜能和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两者之间建立对应联系,进而自主建立清晰的职责规划意识。
在生涯规划教育中,自我认知是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为此,要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水平。
教会学生依据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自己。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是以其他人的评价为参照的,家长或教师对学生亲切关注、真挚期望、热情鼓励,被学生内化为自爱、自尊、自信就是实例。
教会学生通过与自己条件相似的人比较来评价自己。正如马克思所说:“人首先是把自己反映在另一个人身上。一个名叫彼德的人所以会把自己当作一个人来看,只是因为他把那一个名叫保罗的人看作自己的同伴。”
教会学生通过分析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评价自己。
教会学生发挥自我体验的功能,通过自我体验的激励和鼓舞的力量把所定的目标内化为需要和信念,并推动整个身心投入到实际行动中。
教会学生强化自我控制,学习在行动中运用诸如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鼓励、自我监督、自我命令等各种激励手段。
学业规划是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内容涉及学业规划和决策辅导等,如高中生高考志愿填报辅导、6选3填报辅导及自主招生政策辅导等。但在新高考6选3的选考模式下,当学生还未明确或了解自己的职业方向的前提下,很难科学地安排选考学考、修习计划、大学志愿填报等。此时的学业规划可能会偏离初衷,仅仅成为志愿填报、追求分数利益最大化的技巧辅导。
职业规划是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业规划相辅相成,只有在了解自己的职业规划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做出有效科学的学业规划。
在生涯辅导的载体上,如利用家长、校友或其他社会精英,开展职业面对面活动,讲述职场经验、职场技能,让学生了解职业特点;如与高校积极联系合作,开发大学先修课程,让学生了解大学的专业信息及特点等等。这些活动方式能很好地让学生了解专业和职业体验,但活动的连续性、授课人的教学专业性无法得到很好保障。
所以,也应以职业规划为内容导向,发展普通学科教师立足课堂,开展学科渗透课程的辅导模式。
通过开发学科渗透课程,可以让学生对专业和职业、高中课程和大学专业有一个系统、直观的了解,为专业填报和选考选科提供最直观的参考依据。同时,在课程中所展现的各学科前沿知识和职业前景等,可以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热情,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学校最大的资源就是学科教师,虽然大多教师基本上只经历过教师一个行业,但是都受过相关专业的基础学科教育,他们可以从多方面多途径来挖掘自己学科与专业、职业的相关元素,从而可以深入地介绍本学科相关的职业和专业,使生涯教育的深度得到突破。(18.6.30《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