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喜欢文字,想来跟我启蒙教育有关。
我出生的年代物质相当匮乏,家里仅有的电器是一个收音机,但它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收音机是妈妈托舅舅买来的,板砖一样大小,机身银白色,喇叭处酒红色,做工精巧。舅舅送来收音机刚走,妈妈迫不及待的打开,全家的欢喜随着电波荡漾开来。自此,收音机在我家兢兢业业的工作,从不停歇。
那时,我们姐妹都没到上学年龄,整日在家听收音机,上午,收音机播放歌曲,那时歌曲很少,电台天天循环播放几首歌,《十五的月亮》蒋大为唱完,董文华唱,几个歌唱家循环唱,当时我觉得好枯燥啊。《希望的田野》是我最喜欢听的歌,音乐一起,我脑海中就显现出春苗绿意盎然,秋收硕果累累,村庄外田野里人群熙熙攘攘,欢歌笑语的场面,那时的我,能理解田野的意思,就是村外的麦地,棒子地,但是“希望”我却怎么也弄不明白,每次听这首歌,我心里都琢磨希望是什么。
中午,收音机播报新闻,我站在旁边一动不动的听着,播音员标准的普通话传进我耳朵里,我心中的羡慕油然而生,我要会说多好啊!
下午,收音机播放一个儿童节目《小喇叭》,“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了……”童话广播剧,孙敬修爷爷讲故事,一个一个节目播出,它像魔法师的口袋,丰富多彩,奇幻无比。
后来,收音机普及千家万户,每到傍晚,村庄里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广播里播放《杨家将》《岳飞传》《三国演义》的小说,刘兰芳,单田芳,袁阔成等艺术家的声音,此起彼伏,那个场面达到了空前的整齐划一,蔚为壮观。男女老幼,见面就聊岳飞长,秦桧短,四郎探母,马踏三郎……
收音机拓宽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生活,同时,也陶冶了我的情操。
时光荏苒,三十多年弹指一挥间,希望的田野实现了“希望”,青山吻夕阳的余晖,满眼都是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