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整体观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
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以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以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译文:受到宠信或被羞辱时都要害怕,看重大忧患就如对待自己的身体。为什么说受到宠信或被羞辱时都要害怕?宠信是卑下的,得了之后会担心,失掉也会担心,所以说受到宠信或被羞辱时都要害怕。为什么说看重大忧患就如对待自己的身体?我有大忧患,因为我有身体,若我没了身体,他还有什么好怕的?所以说,如果有人像关心自己的身体一样关心国家,国家可以托付于他;有人爱护自己的身体像爱护国家,国家可以寄托于他。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老子说受到宠信或被羞辱时都要害怕,两者都不好。 我们知道被羞辱不是一件好事,但受到宠信呢? 在老子眼里,一切都是相对的,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 第五十八章“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说的也是一样的东西。
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什么是宠辱若惊呢?宠信是卑下的,因为得者往往会为担心失去了宠信,而失去宠幸的人则要担心自己是否身处危险。所以说受到宠信或被羞辱时都要害怕。春秋时代,古代国君掌握人民的生命。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内,共有十三位宰相。贵为宰相,可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有四位宰相自杀,三位被杀,超过了一半的人死于非命。即便剩下的六位,没有死于横祸,但真正能够得到善终的,也就一二位。这很能反映了“宠辱若惊“是怎么一回事。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
为什么要把祸患看得跟自己的身体一样重要呢?我担心祸患,就因为我有个身体,有生命。若我没来身体,没生命,还有什么好怕的?
死刑在古代很普遍。如果一个人得到了宠信,那么统治者就会赋予他更多的责任。如果无法完善地履行职责,他可能会失去宠信,甚至失去生命。 所以说宠信和羞辱都是危险的。谁愿意在他的职责中冒任何风险?如何识别一个不怕风险的人?
故:贵为身以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以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大部分的人都害怕不幸,都害怕失去自己的生命。如果有人像关心自己的生命一样关心国家,他完全可以被托付。 那是一个不为宠信或屈辱而担忧的人,一个真正无私的人。世界上很多人都把名利荣辱看得比生命更重要。老子则认为生命是可贵的。我们来看两则故事,或许会让大家更清楚这章的意义。
文天祥是南宋时期的一个政治家,文学家兼军事家。南宋末年,元军入侵,征战中文天祥于海丰县被俘。文天祥被抓的时候,在零丁洋写了《过零丁洋》诗,里面有两句话是一直流传到今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指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一死,只要留得一颗赤胆忠心照耀历史,就是死得其所。他被忽必烈抓了后,没被即刻处死,而是被关了四年。忽必烈认为文天祥是个人才,一直在劝他投诚,甚至抓了南宋皇帝去劝解,但文天祥就是不屈服。四年后,忽必烈见实在没办法,就只好把文天祥给处斩了。过后忽必烈惋惜说:“好男子,不为吾用,杀之诚可惜也!”
文天祥的妻子在他身上找到了一封绝书。里面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是说,为人一定要有正义,只有在正义完全展现了,仁爱之心才会呈现。读圣贤的书,学什么东西呢?当然是这些道理。从今以后,即使失去生命,他几乎完全没有愧疚之心。文天祥认为杀生成仁,舍身取义,都是孔子,孟子教的东西,这些都是必须遵守的。如果投诚了忽必烈,那就愧对孔孟了。虽然南宋皇帝非常不堪,但是文天祥认为投诚于忽必烈是个耻辱,能够坚持支持南宋是让他为傲的。你认为他的想法对吗?
我们再推前六十年看全真道长丘处机。丘处机跟成吉思汗是同年代的人物。当时成吉思汗是蒙古人的大汉,即是蒙古人的君主。成吉思汗想要统一整个中国,甚至是全世界。当时丘处机是一个很受中原地带人民敬仰的道士。蒙古帝国、宋国、金国都想邀请他指导国事。丘处机不接受金国及宋国的邀请。但收到成吉思汗的来信后,他带了几位门徒,穿过沙漠,向西跋涉数千里,去见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三次召见丘处机,询问治国和养生的方法。丘处机以”敬天爱民、减少屠杀、清心寡欲”等为回应,并劝"上至帝王,降及民庶,尊卑虽异,性命各同耳。"他要成吉思汗明白上至帝王下至平民,虽然地位尊卑不一样,但是性命都是一样的贵重。
历史家都认为,在成吉思汗攻入金国时,丘处机的劝解让成吉思汗少杀了几十万的人。数百年后,乾隆皇帝称赞丘处机:“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每位皇帝都想要长生,不用追求什么秘诀,把杀心去掉,就知道对于长寿有神奇的功效。
丘处机及文天祥,哪个是“以身为天下”呢?丘处机是金人,竟然去给成吉思汗做指导,在文天祥眼中恐怕是大逆不道吧?文天祥虽说熟读圣贤书,可是他是否留意到《论语.卫灵公十五》有这样一段:“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史鱼真的很直,国家有道,他好像箭一样的直;国家无道,他也像箭一般的直。蘧伯玉是真君子,国家有道,他就当官;国家无道,他则把自己的才能收起来,不再当官。从这一段话来看,您说孔子会认同文天祥的做法吗?史鱼之于文天祥,蘧伯玉之于丘处机,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文天祥以亡国为耻,宁以牺牲生命来向国家确认忠诚。他若投诚忽必烈,不是也可以服务黎民百姓,尽仁尽义吗? 丘处机审时度势,知道金国大势已去,接下来是大元当道的时代。他当然不愿意自己国破家亡,但他显然明白帮助成吉思汗就是帮助他的乡亲父老。丘处机的迂回与圆融,看起来是背叛了家国,但反而在更长久的时期和更大的范围保护了自己的同胞。这也是为什么数百年后,他还得了乾隆的称赞,成了老子笔下的“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