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课皆精心(三)
——第七届“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听课有感
10月24日至10月26日,有幸参加了第七届“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暨《中国语文教学》创刊四十周年论坛。翻着记得密密麻麻的听课记录本,觉得如果不抓紧时间记下自己的收获,实在辜负了把培训的机会让给我的任老师,也辜负了来自全国各地为我们呈现了11节精彩纷呈的公开课的老师们。
温情脉脉——《昆明的雨》
来自四川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实验中学的严秋红老师带来的《昆明的雨》带给人总体的感觉是温情脉脉。
温情脉脉首先表现在严秋红老师的个人风格上,声音温柔,没有压迫感,又饱含情感,极易把人带入文本的情境之中。
温情脉脉还表现在教学设计上。
用学生在预习单上的话导入,紧承渭南当时的天气——阴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人倍感亲切,也让学生更有参与感,前置性学习落实到位。
让学生分享有关“雨”的诗句,温故知新。
快速浏览,说说课文都写了哪些?方法得当。
追问:李雨辰等31个同学问:这些东西和雨有什么关系?自然过渡到“知雨”环节。这一环节中,严老师范读,谈感受的方法,扎扎实实,认认真真的对本课的语言进行了品味,让学生犹如尝到了“牛肝菌”的鲜美,“杨梅”的甘甜……品味的过程中穿插了学法指导:作批注(点评式批注、质疑式批注、赏析式批注)指导学生自选句子做批注。
穿插在品味过程中的范读,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本文的情味,所有的内容不是强硬的灌输,而是通过读,通过听,通过品的自然感悟。
整堂课部分教学内容从学生问题出发,难能可贵。前置性学习,让学生对文本有深入的思考。
老师温情脉脉的娓娓道来,学生在老师温柔的声线中细细品味。整堂课牢牢吸引了学生以及听课老师的耳朵,边读边品,在读中感受(读是学生最贴近文本的方式),方法得当。由此可见,老师鲜明的个人风格以及高质量的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稍显遗憾的是,整堂课缺少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使得文本显得支离破碎。如何整合文本是留给所有语文人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