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里的外婆 ——读余光中《乡愁》之感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後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後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第一次看到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高中的时候。当时的我,每次看到这首诗,就会想到我外婆。 小时候我是外婆带大,到6岁回到父母身边,那时候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小弟弟。每次看到弟弟在他们怀里撒娇,我是无尽的羡慕嫉妒恨,所以与父母的感情也是很淡漠。好在外婆隔了一年也和我们住在了一起,生活才不失颜色。外婆是我童年的整个依靠。 高中的时候,外婆已经80多岁了。她信佛,看到苍蝇会挥着围裙赶出去,看到蚂蚁爬上灶台会轻轻拈了放到门口,衣服都是那种蓝色底的斜襟褂子,头发挽成一个发髻,用一个镂着花纹的黑色塑料扁簪罩着,清爽雅致。偶尔背着我眯口老酒吸根烟,身体硬朗,唯一遗憾的就是耳朵背的厉害。有时候在楼上和她说句悄悄话,楼下听得一清二楚。青春期的我本来就敏感,所以,和她的语言交流就少了很多。 我们的高中是住宿制的,半个月回家一趟。到家无非是换了个学习的环境,除了下楼吃饭,基本都在自己房间活动。外婆看不懂我的书本,也不好意思打扰我,就不时地过来给我递给水果,放点点心。记得有几次我中途休息,她还陪我玩了会儿捉迷藏,憋着笑涨红了脸,怕给我妈听到要说她影响我学习。那时候的我,已经隐隐觉得,外婆的力量已经变得弱小,我已经要去逗小孩子一样去陪她。 还有一次令我至今难受的事儿,一次乘着中巴车到学校去,中途透出车窗看见坐在路边的外婆在等车,其实那时候好想下车,但想着下去的话就去耽误上课,犹豫踌躇之间,车已驶远。事后一直安慰自己,即使下车也和外婆讲不了几句话,还是得上车。但这样的安慰直到如今外婆离我远去十几年,还没有释怀! 后来工作了,第一次的工资给外婆买了个金戒指。外婆卧床后,我隔三差五去看望着她,给她带各种好吃的零食。记得当时的小山核桃仁80多一斤,我自己都不舍得吃一口。躺了两年多,到了最后,器官也衰竭了,看她在那里不舒服的状态,觉得离开也许是一种解脱。 外婆去世了,年芳92岁。 去世那天,我没有多少眼泪,还被妈妈骂了一通,说我好没有良心。 过了个把月,和朋友去逛超市,习惯性的走到糕饼铺子,拿起一包桔红糖放进购物篮,突然想到,外婆已经不在了,买了也找不到她送给她了。在拥挤喧闹的超市里,突然失声痛哭,把身边的朋友吓得不知所措。 往后的岁月里,但凡遇到伤心的事情,晚上都会梦到外婆。蓝布衣、小发髻、笑得憋红的脸,那样的情,那样的景,只要在眼前晃一晃,刹那间就感觉人生沧海桑田,怎么也飞不过时间的峡谷。 书上说,余光中先生的这首《乡愁》借着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也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他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小时候,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但我到底还只认了那么一种情感,一种对外婆深深的想念。 好的诗,会引起阅读者共鸣,也许就那么一种缥缈的情愫,让我勾起对亲人的无限思念; 好的诗,会引起阅读者的思考,也许就是几个词,就叩开了我心扉,我将这首诗连同我的理解,成为属于自己的诗词,记在脑海里; 好的诗,会引起阅读者对生活的热爱,也许就是这么简短的句,让我随着生命的进阶,使自己与世界的了解由模糊到逐渐鲜明。 虽说生活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我亦未到深沉沧桑的年岁。但能由着自己,捕捉自己的情绪,找到与自己想之对应的独特世界,使自己的日子过得丰富且有张力,终究有一天待到再于外婆重逢时,还会一往如初的温暖! 2018.12.7 三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