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麦基的这本《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非常经典,然而在第一次读的时候,我经常会被书中的电影案例勾了去,想先看一看能被他提及在书中的电影会是怎样的经典。这样的结果就是我迷失在这本书里。
但是书中所列举的电影案例又太多了,等全部补完,再来看这本书,可能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后来我改变了阅读方式,暂且放下那些案例,试着去阅读主干部分,这个时候,书中的经典终于呈现在我的面前了。
这本书一直被誉为编剧界的圣经。虽然讲述的是编剧原理,但是只要是想写好一个故事,这本书就非常有阅读的必要。
《故事》通过大量电影案例详细讲述了故事的材质和故事的结构各部分,而风格其实是材质和结构的高度融合。并列出了许多关于故事创作的基本原理,给出了许多实用建议。
罗伯特·麦基在书中多次提及了亚里士多德,有兴趣的可以先延伸阅读一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然后再来读这本书,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罗伯特·麦基是著名的剧作家、编剧教练。开办过“故事”培训班,后来又创办全球性的写作培训机构,学员超过6万名。其中,不少人都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美国电视艾美奖、美国编剧工会奖、美国导演协会奖。他也是很多知名电影公司的专业顾问。
在这本书里,他阐述了故事存在的意义。罗伯特·麦基说:故事是生活的比喻。人们走进影院、剧院,走进书店买回小说,都是为了获得精彩的故事,获得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性。
杨德昌在电影《一一》里说:电影发明之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长了三倍,在电影里面得到的生活经验至少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的两倍。这是有道理的。
我们需要故事来解生活的乏。那些屏幕里、书籍里的故事所具有的意义,远比我们想象中要重要的多。谁的生活里能缺的了故事?甚至因为故事,人们对这世界可能发生的一切有了预判,自己要做什么样的职业?自己要选择什么样的伴侣?自己要过怎样的生活?
其实每一个故事里都是有主旨思想的,只是这些思想被包裹在了故事外壳下。而观众、读者则会在无形之中接受影响。
罗伯特·麦基一开始是想做一名牙医,这一点和鲁迅先生很像,后来他们都弃医了。罗伯特是因为他的妈妈告诉他,人们需要的是娱乐,所以他才走上戏剧的道路。
就提供娱乐这一点,罗伯特·麦基又和林清玄有相似之处。
因为林清玄的妈妈告诉林,“辛酸的少写一点,趣味的多写一点。人家要来读你的文章是希望在你的文字里面,得到启发,得到安慰,得到智慧,而不是说读了你的文章以后,立刻跑到窗口跳下去,那这个文章就没有意义了。”
好莱坞的大片们主要提供娱乐功能,还是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的。就像我有位朋友,很不喜欢去电影院看那些温情、煽情的电影,觉得去电影院就是为了开心。
当然,并不是为此,我们就要否定其他类型的故事。因为每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而多元化的故事能够满足每一个人对故事的需求。只要是创作者想表达的,是观众想要看的。
《故事》对于想学会写故事的人来说,是一本质量非常高的教材。罗伯特·麦基完整细致地剖析了故事的所有构成:从最小的冲突开始,到节奏,到事件,到场景、序列、幕、故事的整个结构。非常的受益匪浅。
“生活就是冲突。冲突是生活的本质”。故事中,要运用冲突给人物制造麻烦,迫使他作出改变,去实现故事之外的看客们的梦想。
就像电影《白日梦想家》,一直过着平庸生活的主角因为要去寻找最后一卷非常重要的底片,而踏上旅途,坐醉汉开的直升机,跳入冰海,冲向即将爆发的火山,爬喜马拉雅山……一些人批评此类电影是鸡血,是兴奋剂。可是如果一个故事不能够带给观众这样的体验,那么生活该多无趣。
所以创作者们一定要记得时刻制造冲突、制造麻烦,虽然对于故事中的人物来说有点像后妈,但是对观众来说,就十分过瘾了。因为冲突和麻烦能够牢牢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为人物所担心,产生情感投入,引发共鸣。
因此也就引出了十分重要的一点:故事是写给观众的。所以一切务必为观众考虑。为观众考虑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何让情节设置更加连贯,如何让故事更符合大众审美,迎合大众趣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电影都瞄准了中国电影市场,在电影里面加入了许多中国元素,都是为了迎合中国观众。
其实罗伯特·麦基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点明了:故事创作是一门手艺,而创作者们需要通过学习先熟练掌握故事创作的基本原理,再去练习创作,才能有所成效。哪怕天生就是讲故事的高手,也需要这些“内功心法”,来帮助自己细水长流,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