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生在农村,深知农村是一种乡土文化,农村讲人情,见面打招呼就不说了,要是谁家忙不过来,周边邻居都来帮忙,这跟城市的冷漠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在城里你住一层楼一辈子都可能估计进对方家门一次,见面连个招呼也不打。
当然了,这根农村文化有莫大关系。农村流动性很小,关系相对稳定,今天我帮你,明天我有困难你拉我一把,是农村的潜在文化规则。就算你儿子是省长,你急病他远在城市也没用,还是得指望周边乡亲,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嘛。因此呢,农村这种文化一直深入人心,并且千百年流传。
串门既是乡下人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也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中,一种能提供互助互惠的信息沟通手段。在农村能捧个饭碗从村子东头出门,从村子西头回来,一顿饭能吃上四五家。串门对他们来讲,是一种消闲,一种娱乐,是一种情感的沟通,信息的交流。也有可能做了一辈子邻居的老姐俩,你尝尝我的饺子,我尝尝你的面条,谁也不嫌弃谁。
山里人都很亲善和睦,鸡犬之声相闻,朝夕相处,多有往来。特别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栽秧打谷,全村老少总是礼尚往来,互贺互助。孩童时代的我还总是和人攀比:你有几个大大?我有7个!
人人都像大山一样厚道、勤劳简朴、热情好客。一个在城市里工作的年轻人在母亲去世时,和爱人急匆匆赶回家,左邻右舍的人已从丧事的账房、“八仙”、理事、烧火煮饭……全部安排得妥妥当当,见了之后觉得有一股暖流在心中涌动。和邻里相处处的好,真的比亲戚还近乎,对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提中国农村的“借”文化,这也是我母亲告诉我的道理。母亲给我讲述,她小时候,家里不像现在这么富足,家里来了客人,更少不了到东家借点油、西家借个鸡蛋。要是逢上个红白喜事,还需要全村总动员,桌子、板凳和碗筷都要借。借了自然要还,还的时候少不了感谢的话语,外加一块喜糖、半碗剩菜、两三个红枣。借来借去,来往就会多,这种来往只会增进感情。感情深了,即便日常有点小小摩擦,也会因此而冲淡不少。
并不是说,城市的邻里关系不好,在城市里,什么都便利,所以有时候这些情感会变成累赘。每家每户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其中冷暖只有自己知道。不过,我真心向往农村的这种不做作的紧密的关系,就好像三月里的阳光一样,一抬头,就在那里!
(完)
---------------------分割线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经许可后转载请在开始处按以下格式注明:
转自微信公众平台【101农资网】【微信账号:nongzi101】
---分隔线---
关注本公众微信号(搜索 nongzi101 或 101农资网)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