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着着“摩”时,回看当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
1、徐志摩和张幼仪结婚之初。
1915年徐志摩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由于是包办婚姻,他从照片里看张幼仪,对这个深受封建礼教的女子很是鄙弃。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的鄙弃张幼仪,那种骨子里的冷漠令人心碎。
徐志摩对待自己不爱的结发妻子冷漠残酷至极,他宁愿招呼仆人,也不愿对她说半个字,这种毫不掩饰的嫌弃和无视,放到今天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冷暴力,残酷得很。
可徐志摩一边嫌弃着张幼仪,一边却享受着与她的夫妻生活。婚后第三年1918年,张幼仪怀孕生子。徐志摩却在此时提出要出国留学,而后抛下有孕在身的张幼仪飞快地留洋。
也就是在留学期间,徐志摩结识了林徽因,并爱上了她,一心想着追求她。
2、徐志摩和张幼仪在国外,生子并离婚。
张幼仪在生下长子两年后1920年,前往英国与他相聚。此时的徐志摩依然对张幼仪嫌弃不已,对这个从小接受封建教育的妻子说她什么都不懂,是个乡下来的tbz。
他一边接受着张幼仪无微不至的照顾,一边深情款款地追求着林徽因,还冷酷地对怀着次子两个月的妻子提出要离婚。她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徐志摩答:“还有人因为火车肇事死掉,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其一人撇在沙士顿。1921年,张幼仪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她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她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不予理睬。直到1922年要办理离婚手续时,才找到柏林。
徐志摩却要求必须尽快办理离婚手续。还写下那句著名的:“无爱之婚姻忍无可忍,自由之偿还自由”。
当张幼仪提出想征得父母意见之后再离婚时,他急了,一连声说:“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就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不可!”
他如此着急要求离婚的原因竟是为了追求林徽因。
直到那一刻,张幼仪才知道,这个男人的心是再也不可能挽留的了。最终,她成全了他。
如此冷漠残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合法妻子,丝毫看不到那个写出“你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我的波心......”的诗人式的浪漫与真情。
在徐志摩与张幼仪的这段婚姻里,他从未给过自己的合法妻子好脸色,哪怕只是微乎其微的一点点爱。
3、张幼仪离婚后的华丽转身。
看着徐志摩如此避之唯恐不及的逃离,可能有人会以为张幼仪是多么不堪的女子,配不上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可是,恰恰相反,在这段婚姻中,徐志摩才是那个真正高攀的人。
她家世显赫,为了让她嫁得风光体面,能在夫家获得足够的尊重,她的娘家人用心良苦,特地派人去欧洲采办嫁妆,陪嫁丰厚得令人咋舌。
徐志摩想拜梁启超为师,还要通过显贵的大舅子(张幼仪的哥哥)牵桥搭线。
当然,这跟爱不爱一个人是两码事,但是,肆意伤害一个人却是另一回事。
同时代的女子,朱安一生坚守,把自己放低到丈夫鲁迅的尘埃里,却始终没有开出花,一生婚姻,无性无爱,孤独终老。更可悲的是,她没有反抗命运对她的不公,就这样默默地承受着。晚年的朱安曾说:“我和先生的书稿一样,毫无生命,只是先生的遗物。”这句话让人倍感同情。她是一个典型封建婚姻包办的牺牲品。
相比起来,张幼仪也是幸运的,她没有因这段失败的婚姻而向生活低头,而是拿出了跟破碎婚姻抵抗的决心和勇气,她变得更加坚韧和独立。
离婚后的张幼仪活得简直像一部励志大剧。
从小接受封建礼教育的她知书达理、端庄贤惠,克己复礼,心里最遗憾的就是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新派思想的知识,没有向其他女子那样既渊博又俏皮有趣的性子。也许这就是徐志摩看不上她的原因所在。
离婚后的她在柏林独自一边带着年幼的次子彼得,一边进入德国佩斯塔洛齐教育学院读书,期间经历了次子彼得的夭折之痛,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和未来的渴望,此时的张幼仪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卑微的,被丈夫讥讽为“小脚与西服”的封建柔弱的女子。
离婚三年后,徐志摩在给新欢陆小曼的信中再次提到这位前妻时,曾赞叹到:张幼仪“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这两年来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站得稳,思想有通道。”
得到那个曾经无比鄙弃自己的前夫的真心褒奖,是件多么难的事情。
离婚后的张幼仪,华丽的转身,她的人生开始有了鲜花与掌声。
回国后的她,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的副总裁,借助关系使女子商业银行走出困境。他每天忙碌上班,下班后又请家庭教师上门为她补习,她每天忙碌的工作和学习。
所谓情场失意,职场得意,她在金融业屡创佳绩,而后创立的云裳时装公司还成为上海最高端、生意最兴隆的时尚汇集地。
糟糕的婚姻可怕吗?可怕!但她更像一所学校,你在其中经历了最钻心的疼痛、最委屈的磨练、最坚韧的忍耐、最蚀骨的寂寞、最无望的等待。以这样饱经磨练的心态再去面对生活和未来,还能有过不去的坎吗?
一个人,最怕永远面对的是过去,背朝的是未来!
4、徐志摩和陆小曼错误的结合。
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后,没有追求到林徽因。之后回国发展的徐志摩在交际场合遇到了陆小曼,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徐志摩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毅然决然地跟陆小曼结了婚。
陆小曼的出身与学识其实并不差,家中独女,从小娇养。但她生活奢靡,并习惯于依附男人,甚至吸食鸦片,她的豪奢,让婚后的徐志摩不得不为挣钱而疲于奔命。
徐志摩的父亲出于对陆小曼极度不满,断了给徐志摩经济上的支助。因此,他不得不同时兼很多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最后,徐志摩索性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以挣家用。当时,人均的年薪为五块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挣到几百大洋,但是即便如此,因为陆小曼的奢靡,仍然满足不了家庭的花销。
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从北平到上海前妻张幼仪的云裳时装公司拿他定做的衬衫,张幼仪得知他第二天要搭乘免费的飞机回北平,心中不安,劝他不要坐这种免费的飞机,但徐志摩为了省去路费,说没事。结果飞机途中因大雾弥漫,飞机触山爆炸,机上连他一共三个人,无一人生还,那时的徐志摩时年34岁。
噩耗传来,陆小曼哭死,拒绝承认现实,还把报送噩耗的人挡在门外,无奈中,送信的的人只好去找他这个前妻张幼仪。半夜传来前夫坠亡的噩耗,她冷静地对事情做了妥帖的安排,自己与他已离婚,不宜出面,所以安排让两人共同的儿子阿欢前去认领遗体,但是阿欢才13岁,年纪尚小,她便让自己的八弟陪同阿欢前往济南认领前夫的遗体。
5、那个徐志摩不爱的女人,最终却是他最后值得托付的人。
阿欢是徐志摩和张幼仪的长子,但因为自小没有得到父亲的陪伴,他对父亲比较冷淡,没有太多的感情,但是跟爷爷奶奶的关系很好。
张幼仪和徐志摩虽然离了婚,但是因为阿欢和徐家二老的关系,两人也时常见面,像朋友一样交往。他对她没有爱情,却在她华丽转身之后对她有了尊敬。
她抚育着他们共同的孩子,照顾着他的父母,关心着他的点滴,在他疲于奔命挣钱的时候也常常帮助他度过难关。
徐志摩遇难去世后,张幼仪也一直替他尽孝照顾家中的二老。
和徐志摩爱的那些女子不同,她或许不够有趣,却诚恳务实;她或许不够灵动,却足以信赖;她或许不够美丽,却值得托付。
梁实秋在《谈徐志摩》一文中这样评价她:“她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 —— 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她,是一个善良,有智慧、格局、胸怀的女子。
张幼仪去世八年后的1996年,她的侄孙女张邦梅为她撰写的英文版传记《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出版。书中,她这个从婚姻中突围并升华的女子坦陈:“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一个人。”
徐志摩大概永远也想不到:安顿自己身后事,为自己尽孝的竟是那个自己一直鄙夷的前妻张幼仪。他更想不到:在他死后,陆小曼就和翁瑞午开始了长达30年的同居生涯。而那个被她抛弃的前妻,却一直替他照顾着父母家人和子孙后代……
而他的人生,永远定格在了34岁。最后伴他长眠的,则是那个刚出生时他只在医院隔着玻璃看过一眼的幼子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