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的纪律是班级一切活动的有力保障。在抓班级纪律方面,我是在不断地思考中变着花样走过来的,我称其为动态管理。
01 临时班长
临时班长,这个方法是个权宜之计,也是过渡阶段的方法,切不可长期使用。班级刚刚建立的时候,班委会,组长等没有完全确定下来之前,用这个方法过度。有临时班长的协助,班主任也好抽身忙其它一些琐事,当然这个过渡时间越短越好,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周。
几天过渡时间,我对学生的管理相对比较宽松,让学生尽量放松心情,目的是让学生们把个性充分暴露出来,尤其是所谓的“问题学生”。我借机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同时也找几位助手——纪律组长。
02 纪律组长看纪律
从学生中挑选五六名自身纪律表现较好,有正能量,学习成绩又不是特别拔尖的孩子做纪律组长,因为学习拔尖的孩子基本都是学习组长或者科代表。
在纪律组长中,指定一个负责人,每天早上负责人把事先准备好的统一规格的纸条,发给其他几名纪律组长。一天中,学生有违规违纪现象只要被纪律组长发现,就会被记下来,内容详细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每天放学前10分钟左右,负责人把各组长手里的纸条收上来,并把统计好的结果交给我。如果哪位学生的名字被三名或三名以上组长记录,则视为违纪,按照班级管理细则扣个人分及小组分,同时在放学后接受必要的惩罚。
无知者无畏,开始时孩子们不了解情况,违纪的会比较多。几天之后,违纪的学生就急剧减少,有些时候班级里一个违纪的都没有。这个方法对维护各科任老师上课纪律和自习课纪律都是立竿见影。几个纪律组长同时看纪律和一个班长看纪律相比能避免矛盾过于集中,同时也减轻了班长的负担。违纪学生在明处,记名的人在暗处,被记名的学生不知道他的名字是被谁记的,这样就避免了报复现象。违纪严重的学生,他的名字会被所有的纪律组长记下来,这时即使他有怨气也无法同时报复六七名纪律组长,只能认了。当班级纪律持续稳定后,可以暂停纪律组长的“纪律管制”,我把这段时间称为:“休养生息”,也可以说是“严打风”告一段落。
记得2020年上半年有一段时间,我觉得班级纪律挺好,就暂停了“严打风”。有一天,一个任课老师向我反应,她上课时学生有小声嗡嗡现象,又找不到是谁,挺闹心的。听了任课老师的反映,我立即启动"纪律管制”。第二天,那位老师很纳闷地说:“为啥课堂纪律突然就变好了?”
我得意地说:“想办法了呗,想让纪律好,就必须得好!”
2020年下半年,初一新生开学第二天,我立即启用纪律组长看纪律,第三天开始,自习课基本没有声音。学生晚上放学站排出楼,我只带队一天。第二天,我把几名纪律组长穿插在班级队伍里,让他们分段监督,并让他们在第三天早上向我汇报。那时候学生之间不熟悉,叫不出来彼此的姓名,我就让他们记特征,记座位。之后每天放学,学生都能自觉地,有秩序地走出学校。开学大约一周左右,就有校领导和我说:我班学生放学出楼时,纪律非常好,没有说话的。学生没拿班牌,开始也不知道是哪个班,没有老师领着秩序还这么好,一打听,果然是我班。
班级成型后,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尝试过用值周班长管理班级。对值周班长的人选没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只要做事干脆利落,有积极性和意愿管理班级就可以。值周班长协助我管理班级的纪律、卫生、值周等全面工作,任期一周,表现好了,并征得学生的同意后,可以连任。
当然,启用值周班长管理班级必须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班级秩序比较稳定,没有故意违纪现象,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能够互相尊重.......我带两个班级的后期,两个班同时启用值周班长管理班级,效果非常不错,学生们都很支持值周班长的工作,那段时间我的两个班级经常同时得到流动红旗。
04 无人管理
无人管理也相当于人人管理,每个人都是班级的主人,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班级纪律。
无论课上,课间,还是自习课都没人监督,没人记录,孩子们各忙各的,我进出教室也不通知学生。我会不定期抽查学生纪律表现,随机找几个学生了解情况,如果他们一致反应说挺好,我就表扬大伙儿,告诉他们再接再厉。如果有人违纪,违纪分子一定会被举报出来。孩子们已经习惯了,有时我不调查,如有违纪现象也会有学生主动向我举报。我班没有违纪分子的生存空间,违纪分子在这里就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05 标签效应
2020级学生入学的前三个月,我班先后采用了临时班长,纪律组长,无人管理等几种纪律管理模式,效果一直不错。
但有一点,无论是纪律组长模式,还是无人管理模式,都需要我不定期地抽查结果。开学大约三个月后的一天早自习时,我站在讲桌前,突然灵机一动:科任课何不让任课老师自己来评价学生的表现,这样既省去了我的调查,也把主动权交给了任课老师,这个方法应该不错。
想做就做,我立刻用彩色透明胶在黑板边沿的每日课表旁边又新增一列。粘透明胶的过程中我啥话也没说,学生们好奇地看着我又要出什么新点子了。准备就绪,我嘱咐各科科代表,每节课下课后提醒任课老师在相应课节旁边的表格里留下课堂评语——好,中,差任选一个。好,我会表扬,中,我要调查违纪分子,差全班一起接受惩罚。
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每天为了那几个“好”拼得蛮起劲儿的。实践证明,这种“标签效应”非常有效,至从使用这种方法,我就暂停了“严打风”,也省去了抽样调查。
几个月过去了,班级纪律我一直用标签效应来约束。老师的课堂评价一个差评没有,中也出现的很少,绝大多数都是好评。每得到一个好评,孩子们兴奋地说:“老师你看,又一个好!” 几乎每次上完一节课,任课老师和孩子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兴奋。
偶尔有一个中评,不等我开口问谁惹老师生气了,学生们立刻群起而攻之:“老师,就是他!” “罪魁祸首”无奈地走过来接受惩罚:“老师,我错了!我愿意接受惩罚。”
对孩子的主动认错我也表现得很大度:“除了扣分,那几样处罚自己选一个吧!”
“嗯,选哪个呢?还是放学值日吧!”
孩子们知道违纪了就要接受惩罚,每次接受完自己选择的惩罚后,他们都会乐呵呵对我说一声:“谢谢老师!“
现在,班级里除了课堂上,课间和早晚自习学生们也总是安静地,按部就班地看书学习。我在不在教室都是一个样,学生们常常把我当成“空气”,对我的出现视而不见。
班级纪律管理由人治到自治,再到自我实现就是我班的动态管理。
标签效应是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班级纪律管理的更高一层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