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十世纪,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逐渐壮大,与宋朝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北方经济因长年的战乱屡遭破坏,商品和贸易不能顺利进行。宋朝严格限制军权实行一系列政策,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造成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局面,大大削弱了宋朝军队的战斗能力。且少数民族以游牧打猎为生,善骑射且弓马娴熟,垂涎北方土地。而宋朝却实施妥协退让的文化政策,逐渐其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
这时不仅南方的人口和耕地占宋朝领土、人口的三分之二,而且南方的赋税收入也是宋朝财政的主要来源,“南重北轻”的局面已经成型。回顾经济重心的转移史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史,水路运输以其运量庞大、耗时时间短从众多的运输方式之中脱颖而出。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工具——远洋船舶,其载重量大多在200吨以上,而且其运输商品有早期陆路运输的奢侈品转为与大众生活相关的日用品。而且北宋丝织重心已经南移的基本态势长江流域均已超过黄河流域,南宋蒋祈《陶记》:“景德陶,昔三百余座……其视真定红瓷、龙泉青瓷相竞奇矣。由此看来,经济中心的南移导致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