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崇尚儒家之术的大明朝,文人对皇帝,甚至对天下政局都有着极其巨大的影响力,身份尊贵如皇帝者,亦不敢轻捋其锋芒,反而要妥协退让。
而自古文人误国者多矣,可历朝历代的皇帝,仍不得不依靠文人来帮他治理国家,因为在这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功名和官位,仍是天下人心中向往和尊崇的顶点。而有名望的博学鸿儒,在民间读书人心中可以称得上是当代的偶像人物,贵为皇帝者,也不敢冒此天下之大不韪,轻易杀戮。
有明一朝做官可不是那么容易的,科举制度给立志做官的学子们设下了一道又一道的障碍。想要做官,就得像打怪升级一样一步步来。首先第一步就要取得童生的资格,然后再参加县学、府学、院试考秀才。秀才的身份还不够,它也只是士大夫阶级的最低层,只能说你有了功名而已,见了知县老爷不必下跪,若想再上层楼,则要参加乡试考举人,举子才能有做官的资格。然而举人也远远不够,若想更进一步,还要参加会试考进士,只有考上了进士,才算正式有了被朝廷分配当官的资格,而且在民间也有了极高的声望,被百姓所尊敬,民间所谓的“金榜题名”这个“榜”就是指的进士榜,当然,进士头甲榜的状元,榜眼,探花等,那都是需要参加殿试之后,由皇帝亲自钦点的。
看看,做官多么难,科考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但它的残酷性却不亚于真正的战场厮杀。无数学子寒窗苦读十年甚至二十年,结果到死也登不上那张文人趋之若鹜的金榜。也正因为如此,文官才有了一种高人一等的傲气。而这种高人一等的傲气也就渐渐衍生出了文贵武贱的另类朝堂。
明朝武官法纪的败坏,应该也就是从正统到景泰年间开始的。要说文贵武贱,首先要提的就是正统年间的巡抚制度,举个栗子来说,靖远伯王骥当年不过是个兵部侍郎出任巡抚,一个正三品文官在边关就悍然斩杀了二品武官都指挥使安敬,开了以文制武的先河。然后少保于谦也重巡抚制度,景泰年间,于谦大设巡抚,十三布政使司并按察、都司之上都有都御史充巡抚总制,国家以文制武的制度算是差不多正式形成。
而在内朝,由宦官监军提督京营也是在正统和景泰年间开始的,设置宦官司礼监凌驾于内阁之上,也是从正统年间开始。也由此,众多的宦官子弟补授为锦衣卫和京卫武官,也使得明朝武官渐渐又多又滥,国初才一万多的武官,到了嘉靖年间已经有了八万多人,都是正统和景泰年间造的孽。
武官比狗还多,钱粮大权也在文官手里,又不经过考试,烂鱼死虾脏的臭的,上不得马开不得弓箭的一样能当武官。文人好歹还需要考试,所以明中期后,文看不起武,其实也是有道理在的。
不管怎么说,明朝终归是我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一个朝代!和号称最强大的汉、唐比,大明亦毫无愧色!明朝无论遇到多大的压力,既不会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从英宗到崇祯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朝更是坚定,兵临城下宁死不迁都,在我中华历史上从所未有!而这一切皆源于明朝文人士子的傲骨,武将兵卒的果敢!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壮哉!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