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非空
谈红楼梦的男性,开篇想先写写第一个看过红楼梦的男人。除过故事的直接参与者,和起记录作用的补天石,文中记述看过红楼并将之传世的第一人,人们叫他情僧。他未悟道的时候,空空道人是他的自号,也就是一部书的距离,他竟度化,于是常想这样的时空里,他领悟了什么照见了性空?
原著给予空空道人的定位是这样的:一个寻仙访道之人。而未曾写到的未知,是什么样的人生际遇,让这位空空道人开始了这样的找寻都掩在岁月里,我想应该会是一段非常的心路历程。原文中“寻仙访道”四字最是奇妙。仙曰缘,道曰悟,一个寻字,一个访字,道尽世人痴心,又何曰空空?云空未必空,空空又岂在言语中?
宝钗讲过六祖惠能的故事。五祖想传衣钵,却未得到真正想要的徒弟。他的弟子神秀想成为传人,于是在寺壁上写了一句禅语:“身是菩提树,心为灵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这话传到在厨房舂米的惠能耳朵里,惠能也说了一句禅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物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听到此语,将衣钵传于了惠能。这里惠能阐述的菩提境界就是空,可见所谓的空,实非什么实体,是需要领悟而非找寻和刻意为之。
【2】缘与度
佛讲缘,与石头的机缘,是空空道人度化的开始,这场度化就起于石上文字。我们以原文空空道人的思想转化过程为顺序,看看他的悟道。
万缘皆因一念起,之于补天石如此,之于空空道人亦是如此。
空空道人寻仙访道,偶然抬头见一块大石上有字,于是从头一看,了解了其中的故事,竟是无才补天,幻形入世的石头的经历。及至读过文中诗偈,有要人记录传世的意思,他才发出了质疑。空空道人认为,石头上的文字多写的是闺阁琐事,虽有些闲情诗词或可解闷,但是一无年代可考,二无地域邦国,更无大忠大贤,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不过是些或痴或才,或微善的女子,觉得没有人会看。
石头听了,和空空道人有了一番对话。
这块补天石是这样阐述石头上的文字和故事的。他说年代地域随便就可以编造,你看看古今这些个野史之类,都是这样的,皆是一个套路,没有意义,倒不如抛却这些,只取事情体例谈问题深刻。之后他详尽阐述了石上之书与古往今来其他书籍的不同。
首先他谈了这样几本书,一是理治之书,二是适趣闲文。理治之书,世俗的人都不爱看,适趣闲文爱读,但是都有弊端。历代野史讪谤君相,贬人妻女;风月笔墨淫秽污臭,坏人子弟;才子佳人之书多千篇一套,满纸潘安文君,淫诗艳赋,环婢小人杂于其中,常常自相矛盾。
而我亲历的这个故事是什么样的呢?之后石头又这样来谈石上记录的内容,他说:事迹原委,半世亲历亲暏,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不敢失其真,此书是世情之书。之后他又阐述了这些世情,贫者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轨之心,于是有了种种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
你看,贪嗔痴,世间三毒,石头的一番解语恰是三毒的世间模样。这对一个有慧根佛缘的空空来说,不是听过之后就当笑谈的,实际上是一次开悟。听了石头的解释,他再次检阅了石上之书。
【3】情与识
此时他的内心已有了变化,细想这些文字除了少许的贬恶逐逆,并不有伤时事,并且多君臣伦常,父慈子孝,虽大旨谈情却无风月笔墨。这最后的一个情字道尽了众生玄妙。
但空空道人还不能完全悟彻。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思想经历了这样三个变化;从肤浅的认知闺阁琐事,到伦常世事,最后他看到大旨谈情。佛语四世间,西方极乐为净土是大贤世间,其余三世间为器世间国土世间和有情世间。这有情世间即一切众生灵与知性的存在,他看到了情,也就看到了芸芸众生。
空空道人开始了将石上记录文字传世的工作,在抄录的过程中,他更加深刻体会了这些文字的意义。
试看红楼写尽世间各色人等,从上到下以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展现了看似琐碎,却盘根错节,纵横交织,无比清晰的生命脉络。假语村言和宝黛的痴意情长像并行的双轨连接起世间三千事,细末处既有熙凤的弄权戾气,宝钗的周全大体在金字塔顶端演绎复杂,又有微末的奴婢底层发生利益冲突,小事件不断,大事件频发,更是不能尽述。而结局是谁也未曾得到。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因为看到这些,空空道人由空入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入空,自此度化,世曰情僧。
【4】色与悟
其实世间所有的度化都是由认识这两个字开始的,认识自己,也认识众生。先观心,再观人,观心无心,心空境寂,终悟菩提。而最后的空空道人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他原曰空空,意为抛却,可是抛与不抛空一直都在。佛语‘‘色空不二,实为一体’’。石头记所展现的形形色色的人生,即是色相种种。这些种种就是五蕴,五蕴即是心。
心为一切法,明心方可见性。
万象由来不是真,都因心色起困因。世间烦恼多半,一切都不能回头。苦集灭道,谁人不是经历千劫锻造?
见空也见色,终于明白皆不可得,不可求,因此而生无限感慨,即为佛说有情。有情是觉悟的开始,觉悟即为可见,可见即是色,这就是空空道人的由情入色。放眼世界,众生多妄心,终是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未来亦不可得,虽可见,终是未见,空空道人完成最后的自色入性空。
南怀瑾讲佛心曾说,佛心多情,所以得道又去度化世人。再入世空空道人已是懂得,道无所在,无所不在,出世入世,心皆不为所动。当他携一部红楼入世,已经是不染尘心分毫,名副其实的有情而空空了。
备注:
本文是【挽手红楼悲情,向往一世花开】的第三部【男性之浊】的第一篇。从此篇开始解读红楼梦男性,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