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和人是一样的,古人是人,今人是人,富人是人,穷人也是人,大家的本性都一样,就是从物质层面讲,大家都是“尘归尘,土归土”,来处和去处是一致的。
所以,人人可成圣贤,这个说法绝对正确。
任何一个圣贤都会这样认为,因为他们都看清楚了“人”的本质,众生平等,圣贤并不比普通人高一等。
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每个人都会遭遇顺境和逆境,每个人都要承受属于自己的幸福和不幸。
但不管顺逆还是苦乐,大家在“境”中的时候,人和人的反应确实也是不一样的。
从我自己的体悟来说,逆境和痛苦的时候对人的挑战最大,考验最大,塑造性也最大。每一个取得大成就的人,无不是要经历一段堪称绝望的道路。
比如王阳明就是这样的例子。
众所周知,王阳明是在贵州龙场悟道的,在古代,那个地方属于人迹罕至的瘴疠之地,普通人在那里存活都困难。
事实上,王阳明就埋葬过路过此地却突然暴毙于路旁的旅人,所以王阳明在龙场其实是走到了人生的绝境。
功名富贵成泡影,就是性命也风雨飘摇,似乎要消散在无常之中。
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王阳明也迷茫也愁苦也绝望,他就问天问地问自己:“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圣人如果到了我这步田地,还能够怎么办呢?
这是一个正确的问题,是一个有力量的问题,王阳明正是在这样的拷问中,才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了。我也是被这个问题所点醒,才熬过了人生最阴暗的时光。
王阳明想通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圣人也是常人,每个人都有一盏心灯,每个人都可以随遇而安。
如果觉得自己高于别人或比别人差,那心就偏了,众生平等,既要把别人当人看,也要把自己当人看。
所以,对任何人都不要仰视或俯视,平视就好。
孔子遭厄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孔子这时候更有何道理呢?弦歌如故。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如此而已。
人们都喜欢“一帆风顺”,厌恶、害怕“逆境和磨难”,但从古至今,又有什么人能够只有顺没有逆、只有乐没有苦呢?
不管你愿不愿意,该发生的事总会发生,在遭遇不顺的时候,就看你能够作出什么样的反应来。
王阳明悟道后,并没有腾云驾雾、三头六臂之能,他还是他,他又不再是他,悟道后的他还跟平常一样,要吃饭要睡觉,但从此他的心里没有了任何的虚弱和犹疑。
心灯既燃,光从近到远,先帮助周围的人,再照亮整个天下。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面对自己人生的逆境时刻,“君不困不成王”,从某种意义上说,苦难其实是幸事。
比如任正非就告诉员工,苦难是财富而不是灾难,“人的一生太顺利也许是灾难,你没有注意看,你注意看后你就会认为你受挫折是福而不是灾难。”
就是因为遭遇过太多的苦难,任正非的心志才那么强,才能去创办华为那么大的事业。
正常自古英雄出炼狱,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磨难都会出来英雄的。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就是这个道理。
世事无常,也许你创业失败,也许你丢了工作,也许你负债累累,也许是遭遇疾病、家庭变故、感情破裂等等,在困难和压力面前,让你觉得快要活不下去了……那我告诉你,绝路正是修行时,这时候才是人生的觉悟时刻。
稻盛和夫在遇到困难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的时候,也是万分苦恼,这时候他左思右想,最终得出一个判断的标准:“作为人,何谓正确?”
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对错,那很多事就迎刃而解了。
错误的事,哪怕好处再大也不能做。正确的事,哪怕再困难也要去做。只要大家遵循这样的原理、原则,那人生很多事就简单了。
希望大家在看过这篇文章后,能够牢记这一点,当你在遇到苦境的时候,想一想王阳明、任正非、稻盛和夫等人,他们都曾经历过比你更深刻的痛苦,他们也都把苦难和痛苦化成了涅槃重生的资粮。
只有自己心里有了正确的意识,我们才能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绝处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