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是一个具有浓烈江南地域特色的剧种,作为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独特的历史背景及人民的不断创新,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们持续不断的努力,共同赋予它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周东亮是国家一级演员, 江苏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现任江苏省演艺集团党委副书记,江苏省剧协副主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锡剧传承人。周东亮出生于梨园世家,扮相俊朗大气,嗓音高亢激越,音色纯正甜美,行腔自如,流畅如丝绸般光滑华丽,他功底扎实、文武兼备,集锡剧名家之长。十九届戏剧梅花奖、第十届文华表演奖、第18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曹禺戏剧奖优秀演员奖、江苏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专家特殊津贴。
“吴侬软语”
锡剧,与南曲、昆曲、越剧等一样,都是在吴方言的语言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吴方言昵称“吴侬软语”,素来被赞誉为“软、糯、甜、媚”,这使得锡剧里的音腔常呈微波荡漾之势。江南地区人口稠密,山清水秀,表现在戏曲艺术上,就是缠绵婉转,秀美细腻。江南语言的美在艺术中与在生活中是一致的,锡剧与其他艺术品种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以自身特有的语言魅力和音乐魅力,展现了江南文化的诗情与柔美。在千姿百态的江南戏曲剧种中,如果把昆曲比作牡丹,高贵唯美,越剧的缠绵悱恻,清丽雅致如杏花春雨,锡剧如一枝江南红梅,以其特有的清幽典雅,富有生命力,平易近人,娓娓诉说,琅琅上口,广为流传。 活跃在江南戏曲舞台上。在这个百花齐放、多元文化共存发展的文化大视野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民间和剧场舞台上绽放。
为锡剧而生
周东亮出生梨园世家,父亲周林华是江阴锡剧团演员,拥有很多戏迷“粉丝”。从记事起,周东亮耳濡目染,父亲获得了那么多观众的喜爱,演出结束后围在父亲身边,还有很多雪片一样寄来的信件,这些小东亮都看在眼里。3岁,父亲就开始教他唱戏,他坐在自行车上,父亲在前面哼,“凤凰山大火烧我心,心心想念新四军……”传唱一时的锡剧《太湖儿女——凤凰山大火烧我心》,是周东亮幼时开蒙唱段,周东亮听着就学会了。70年代的江南,人们大多居住在平房,夏夜,人们聚在院子里乘风凉,左邻右舍聚在一起,聊聊家常,家里的门板放倒就可以当床,周东亮和父亲,一个拉起胡琴,一个坐在床板上哇啦哇啦地唱,邻居们听的有滋有味。童年总是很快就过去,周东亮心里埋下了锡剧的种子,从小就有个信念,要当角儿。但这并不是父亲的期望。在周林华看来,锡剧太苦了,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去吃这个苦。省戏校来招生,周东亮瞒着父亲偷偷报名。直到戏校的老师上门做思想工作,高兴的告诉他,儿子条件很好啊,他才知道。父子俩生平第一次“战争”,以儿子的胜利而告终。锡剧的种子,早已在周东亮身上生根抽枝,郁郁葱葱。他仿佛是为锡剧而生。
玉汝于成
1985年,怀揣着童年的梦想,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省戏剧学校的周东亮来到了南京。学戏苦,5年的寒窗苦练,他没有一刻流连在繁华的金陵城,他牢记父亲教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每次寒暑假回家,父亲依然会检查他的行腔吐字,督促他练功。为了强身健体,周东亮从七八岁起便开始练武术和气功,至今还打了一手好“八卦掌”,这些都为他今后的功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周东亮进了省锡剧团。那个时候,传统戏曲不景气,没有戏排,甚至连“龙套”都跑不到。剧团一个月只有工资70块,为了维持生计,朋友推荐好嗓子周东亮去舞厅唱歌。他回到江阴,唱了3年流行歌曲,每天有300块钱收入,但周东亮的心里空荡荡的。周东亮很迷茫。城市的灯红酒绿,他见了形形色色的人。他把唱歌时见识到的各色人物,放到了角色塑造中去,所有的历练都是为了挚爱的锡剧。终于等到了机会,1997年,“省属青年演员汇演”,周东亮凭借《珍珠塔.跌雪》和《玉蜻蜓.庵堂认母》唱的感人心魄,大家眼前一亮,这不是难得的锡剧扛梁小生吗?周东亮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用实力为自己赢得了剧团复排《珍珠塔》中担纲主演的机会。不负众望,周东亮凭此获得了江苏省第二届戏剧节优秀表演奖。此后,由周东亮主演的《珍珠塔》演出了400多场, 2001年,34岁的他摘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和文华奖,成为江苏省最年轻的梅花、文华双奖演员。周东亮看重每一场大大小小的演出,把他视为一个演员的历练。近年来先后领衔主演了《珍珠塔》《七月雨》《风流状元》等新剧目。成功塑造了方卿、吴小阳、郑元和、董存瑞等不同的艺术形象,他以声情并茂、形象儒雅摘得“锡剧王子”桂冠;他以敏锐的艺术直觉培育市场、成为锡剧领军人物。他捕捉时代,创新独具,将古典与活力独特结合,他的王子风范让传统锡剧变得风华正茂。
创新创新
在周东亮心里,戏是给观众看的,必须符合观众的要求和期待,尤其要打动现代观众。但有一点,现代元素只是作为辅料出现的,不管加进多少现代元素,锡剧的本体不能丢;周东亮喜欢尝试新生事物,唱流行歌曲,学现代舞,演影视剧,但这些只是锡剧之外的副业,锡剧永远是为主业服务。《珍珠塔》是锡剧经典,好多前辈都演过,周东亮反复看前辈老师的《跌雪》,吸收里面的技巧,在传统中创新编排新的《珍珠塔》。唱做念打对演员要求比较高,周东亮紧咬牙关,一定要呈现给观众新的面貌。他把现代舞加进《珍珠塔》《跌雪》一折里。这一出《跌雪》唱的荡气回肠,动人心魄,舞蹈手段的加入,让整个舞台充满了可视感,观众在高亢的声音里,在演员充满力量的舞蹈动作里,感同身受,身临其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现代锡剧《红色恋人》里,他不光融进了舞蹈、还把话剧的手法加入其中,唱腔朗朗上口颇具流行性,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体现了一个“新”字,表演方式不拘泥于锡剧传统的表演模式,既是生活化的,又是戏曲化的,既高于生活,又源于生活。现代戏《沙家浜》,是很多剧种都演绎过的,周东亮在舞美上动足脑筋,把整个剧场当成舞台,把芦苇安插在观众席,可视化程度更高。在个人获得极大成功之时,周东亮更多的是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振兴锡剧的责任。
到人民中去
作为当今锡剧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一肩双挑的周东亮可谓责任重大。为了保护传承锡剧,做大做强锡剧,发展创新剧团的工作,他在剧团管理、艺术生产、市场开拓、演出营销、演员培养、梯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和成功的探索。这来自于广大群众的乡土戏,在江南拥有巨大的共鸣力。在华东地区,群众每年看省锡的演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在周东亮为首的省锡,平均每年演出150多场。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平均2.5天,剧团都在上演大戏。2011年,剧团参加宜兴市第七届戏剧节,《珍珠塔》《玉蜻蜓》《清风亭》三个大戏,一个剧场连演25场,场场爆满。观众过足了戏瘾,有的连看6场,有的连看8场。观众交口称赞,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宜兴演出公司总经理说,“一个团在一个剧场连演25场,这种场面、这种效应,在我们宜兴的演出史上创下了记录,绝无仅有,就是当今全国的演出市场也可说是一个奇迹。我最大的痛苦就是要票的亲朋好友太多,难以应付”。锡剧团在市场中赢得了民心,赢得了市场,也带来剧团队伍的凝聚力,赢得了锡剧人对锡剧传承的信心和决心。锡剧精品剧目《珍珠塔》受文化部的邀请进京参加了全国名团、名剧、名家“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以及“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南北片)优秀剧目展演”。作为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的掌门人,他既是剧团的一把手又是领衔主演。用演出,抓好普及宣传教育,提高锡剧的普及率;用演出增强锡剧创作的精品意识,扩大锡剧的影响力;用演出,增强锡剧创作的创新意识,增强锡剧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