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兴安岭到呼伦贝尔(一)
7月初,我们全家到内蒙去旅游,计划先到漠河,然后再进入内蒙呼伦贝尔大草原,所以我们的第一站是哈尔滨。
下飞机后我们一家四口(我和老伴、小女儿和她儿子)乘出租车到下榻的酒店:位于中央大街旁边的哈尔滨大公馆1903酒店。放下行李我就给简友扶青老师发微信,告诉他我到哈尔滨了,住1903酒店。他恰好就住在附近不到3公里的地方,惊喜地说马上就来和我见面。
我和扶青老师神交已久。第一次得知他是在简友福二姨的文章《竭力推荐一部我认为十分值得一读的小说》中。看了这篇极力推荐长篇小说《花贞节》的文章,我立即去扶青老师的主页,点开了他的力作《花贞节》第一部第一章。谁知道这一看就丢不下了,断断续续花了大约两个多月的时间,追着把三部连载全都看完,并且每一章都留下了认真的评论。从此,我和扶青老师就成了铁哥们。我们互相读对方的每一篇文章,认真地谈自己的看法,并时有简信来往;后来还互加了微信,相互交流切磋。现在我到了哈尔滨,有见面直接交流的机会了,能不见面吗?
洗了个脸,安置了下行李,我正打算下楼去迎接扶青老师,却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正是扶青老师!不想他来得竟是如此之快,而且直接找到我住的房间来了!可见他也是迫不及待了。
我们随即下楼,在酒店门前的休息区坐下交谈起来。我们聊简书,聊写作,聊小说,聊《花贞节》,还聊了我在写作中遇到的困惑和苦恼……扶青老师虽比我年长几岁,却精神似乎比我更好,非常健谈。我女儿见我们聊得甚欢,连忙为我们拍照留念。瞧,我们交谈中笑得多欢!
随后扶青老师陪我们一家子逛中央大街。我们一路往北走,他一路热情地为我们介绍中央大街的掌故。
“没有到过中央大街,就不能说来过哈尔滨。”扶青老师打开了话匣子。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被称为“亚洲第一街”。这条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街,不仅是一条最长最古老的步行街,更是一条建筑艺术博览街,其百年积淀的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欧陆风情和流光溢彩的迷人夜色,构成了老哈尔滨人心中永远迷恋的情结。
“街上铺的这些石头你注意到了没有?”扶青老师特意提醒我。
我赶紧往脚下看,不解地问:“为什么铺这么小的石头?不是增加铺的难度了吗?”
“小?不小。看起来只是10厘米见方,其实它有18厘米长,是纵向铺就的,因为这样铺才能抗压,才能保持长年不坏。”
原来这是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在1924年5月设计、监工建造的。这些方块石为花岗岩雕铸,铺在路上形状大小如一块一块挤得密密实实的俄式小面包,非常精巧。这种铺路的艺术,在中外建筑史上都是少见的。据说当时一块方石的价格就值一个银元,而一个银元够穷人吃一个月的。
我不由得感慨万分:“这条上千米的中央大街真可谓金子铺成的路啊!”
“可不是!”扶青老师也深有感触,“虽说花了大价钱,可是质量高哇!据有关专家测定,这些铺路的方石块最起码还能磨上一二百年。”
他接着介绍说,中央大街诞生不久,就已成为哈尔滨著名的商业一条街了。有众多的外国人进驻经商,贸易空前繁荣。而经济的飞速发展,又刺激了欧洲各国商人在此大兴土木,独特的欧式建筑,鳞次栉比的精品商厦,花团锦簇的休闲小区以及异彩纷呈的文化生活,成为哈尔滨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这条街日接待游人20余万人次。特别是夜晚,街上流光溢彩,游人如织,更有一番特色。
听着扶青老师的介绍,我们一路观赏着各种欧式建筑。突然小外孙嚷着要吃冰棍,因为他看见许多游人都拿着冰棍在吃,他眼馋了。扶青老师说,尝尝吧,马迭尔冰棍,哈尔滨的特色冷饮。他正要为我们去买,小女儿已经买了几支。我和扶青老师都年龄大了,不敢吃冰冷的东西,女儿和外孙则兴致勃勃地品尝起来。
扶青老师见他们有滋有味地吮着冰棍,又给我们介绍起来:“到了哈尔滨不尝马迭尔冰棍,就相当于到了北京没去长城和故宫,会被人说白去一回。”
马迭尔冰棍是哈尔滨的象征,是由法籍犹太人开斯普于1906年开创的品牌,开了我国冷饮业的先河。当年这种手工制作的冰糕专供上层社会精英名流享用,它的特点是冰中带香,入口即化,甜而不腻,被称为当时“新艺术”的代表作,所以命名为“马迭尔”,意思是“摩登的”“时髦的”。一百多年了,这种冰棍始终畅销不衰,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滴水成冰的寒冬,都有人热衷于品尝。据说仅在中央大街,马迭尔冰棍每天就能销一万多根。
百年来,马迭尔冰棍奉守着传统工艺,坚决不加添加剂,其中牛奶、鸡蛋等的比例远高于其他知名冰激凌。加上不使用膨化剂,所以深受欢迎。由于品质出众,使得假冒马迭尔冰棍的也很多,正宗的马迭尔冰棍只在为数不多的几个马迭尔食品专卖店出售。所以品尝马迭尔冰棍的最佳地点是中央大街,在马迭尔冷饮厅买冰棍是不论冬夏都需要排队的。
哈,一根冰棍都有这么多来历和知识,真是多亏了扶青老师这个老哈尔滨来免费充当我们的导游了!
正感叹着,突然从北而南一支花车队伍随着音乐缓缓而来。几辆打扮得五彩缤纷的花车上有漂亮的俄罗斯青年男女在演奏,花车间则是盛装打扮的俄罗斯姑娘,他们载歌载舞,一路唱着跳着。我们惊喜地停下来观看,扶青老师也说巧了,平常难得见到的,也不知道要搞什么活动。可惜我的手机没电了,没拍照片。
慢慢地,我们走到了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前的广场。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坐落在松花江南岸,中央大街北端,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的特大洪水,于1958年建成的,是这座英雄城市的象征。以这个哈尔滨标志性建筑的塔为背景,我女儿又为我和扶青老师照了几张合影。
合影时,扶青老师介绍说,1957年,松花江上游连降暴雨,爆发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最高水位达120.30米。哈尔滨是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决不能被洪水淹没。英雄的哈尔滨抗洪大军众志成城,奋力与洪水搏斗,最终战胜了洪魔。
纪念塔由立体塔身和附属的回廊组成,高22.5米,塔基用块石砌成,意味着堤防牢固、坚不可摧;塔基前的喷泉,象征勇敢智慧的哈尔滨市人民,正把惊涛骇浪的江水,驯服成长流的细水,兴利除患,造福人民。塔身中部的浮雕雕刻着防洪筑堤大军,从宣誓上堤、运土打夯、抢险斗争到胜利庆功等场面,集中描述了人们在防洪斗争中所表现的英雄气概。塔顶是工农兵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圆雕;塔身下部是群像浮雕,象征着20世纪的哈尔滨人民力量坚不可摧,牢固的堤防坚如磐石,塑造了战胜洪水的英雄形象。
合影后,我们慢慢往回走。回到酒店,时间已经很晚了。扶青老师欲请我们吃晚饭,由于我们预订的酒店已经含了晚餐,于是我们婉谢了他的盛情,并担心陪我们这么长时间身体吃不消催促他回去休息,他只好恋恋不舍地同我们挥手告别。
洗过澡后,大女儿一家三口也到了。他们是从杭州出发的,且飞机因故晚点了。我告诉她,我们刚刚同扶青老师在一起,她连声说错过了认识他的机会。
暑期出游的第一站就与简友相逢,且是以如此的方式,令我至今仍不断回想。没有觥筹交错,也没有客套虚情,只是相互交流,谈文学人生,谈哈尔滨的历史文化,是超凡脱俗的心的交融。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却又像是老相识老朋友。古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那么我们的交往应该就是“君子之交”吧。
我的心情非常畅快,当晚睡得很香。因为我觉得有这样的相逢作为这次出游的开头,我们的北国之旅肯定会收获满满。
下一篇:我们来到了太阳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