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7日,跟随32号来到了四方山。可能是因为它的难度系统有四星级,考虑到自己之前在天堂顶,牛牯嶂等三星级的表现,内心望着四星级,权衡自己的体力,为避免每次回来就需要修养一周,所以始终没去报名。经过这段时间的跑步训练,在打破黑夜传说的神秘召唤下,于是在前一周,就报名了这一期的【穿越四方山】32座山头的挑战。
刚巧这一期的领队,也是我大学环保社团的朋友,想想我们也是有三年多没见了,此次能在户外活动中相遇,也是一种幸运,时间感觉就好像回到了以前大学的时光,大学的社会活动,跟随社团活动在户外,于是从大学开始,我就喜欢上户外登山、徒步活动,虽然没有去过什么名山和著名的徒步路线,简单的在广州市内的火凤线、猪龙线等都能让我收获很多。
说回到此次的四方山,意义上是我一次挑战自己的旅程。很喜欢刘润老师说的一句话,你不是征服戈壁,你是请戈壁来帮助你征服自己。同样,我不是征服四方山,而是请四方山来帮助我征服自己,征服自己的无所畏惧,征服自己的知难而退,认知到自己的能力和节奏,从而变得更加的谦卑。
我料想过四方山的难度,可是却没有想到现实是如此的困难,被现实打脸得明显。四方山的第一个难点,就是3公里+长度的直上坡,漫漫的上坡路,茂密的树林,浓密的水雾,每次抬头往上看,永远都看不到路的尽头在哪里。这段路走得很艰难,内心有过无数次放弃的想法,也给自己找了很多放弃的借口,可能我从来都不是毅力强大的人,很多时候都是迫于无奈必须走下去,想要回去,至少是要先走到下撤点,要走到下撤点,这座山是必须翻过的。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登山是一种向上的运动,脱离地心引力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如果我们的人生也是向上的,必然也是需要我们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可能是时间的付出,可能是辛勤的汗水。在这个过程中,现实的困难,未来的不明确常常会让我们感到迷茫,怀疑自己,迷失方向。但迷茫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迷茫,继续往前走下去。大目标常常会使我们感到绝望,而小目标可以给我们希望。我们今天的大目标是走完四方山32座山头,所以我们一路奔波,不知道休息,没有掌握自己的节奏感,现实的不确定感,会让我们感到焦虑,甚至是绝望。但是把大目标细化成每一个小目标,知道什么时候休息,休息点就在前面。就像优先的马拉松跑者会在赛事前,把整个路线划分成几段,每次只关注脚下这一小段路。
在这个过程中,保持自己的节奏和带上装备就是一件特别重要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有人快,有人慢,如果内心总是想着追赶他人,势必我们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这种往往是不可持续的。我们要比的只有我们内心的自己,而非外在的他人。正如当你眼里装着的整个战役,眼光看到十年之后,我们就不会在乎眼下的一城一池的得失。另外说到装备,虽然我自己的装备也不是很齐全,但也是深刻意识到装备的重要性,路程越艰难,内心越是敬畏工具的价值。可以说如果此次旅程没有登山杖,单靠自己的毅力,我是很难走完全程的。做个有实力的装备派,虽然基础是自己的实力,但是有了装备,就相当于给我们的实力插上翅膀,让我们走得更远。
翻过了这长距离的上坡路,午餐修整后,接下里就迎来了32座山头的挑战。这第二段路,虽然距离很长,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挺舒服的,在连续上坡下坡中,虽然不知道哪个山头才是尽头,但是山间的风,眼前视野的不断转变,疲惫感就会吹散了,全身心都在体验着整个大自然,也在感受自己的内心。有段时间,视野里除了自己,就是眼前那一条不断延伸的路,前不见队友,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虽不至于涕下,但是怆然的感觉还是有的,我总认为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面对的是真实的自己。
下午2点多,比预计的行程快了很多,就到了下撤点。此时,摆在眼前的两条路,一条是直接下撤到拨云寺,一条是登顶前往飞云顶。面对选择,一条相对来说是坦途,一条相对来说是荆棘,权衡自身,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选择。对于我而言,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荆棘,可能是内心不想留下遗憾,可能是期待着登顶的快感。可能是经历了早上那一段上坡路,前往飞云顶的这段路程其实也就都不算什么了,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还是会走走停停,但是有了同伴间相互的鼓励,这段路还是走得挺轻松的。登顶了看到那一面国旗,内心还是挺感慨的,飞云顶,1296m,我们的国旗飘扬着。
登顶过后,一段停留休整。我们被开始下撤,依稀记得早上我们刚登山的时候,咕咚报来的海拔点是200多米,意味着我们这段持续的下坡需要从一千多米下到两百多米。此时,阴霾的天气,湿润的天气,下撤的路面都是挺不好走的,天也逐渐的暗下来。4,5点的时候天就开始黑了,抱着打破黑夜传说,下撤的这段路,偶遇一起行走的四个小伙伴加快了步伐,最终赶在了6点下到终点,成了打破黑夜传说的最后一批人,内心还是很感慨的。这一路,心境的变化,看到了更加真实的自己,面对困难,我们不可避免的都会感到怯弱,但也会找一个借口让自己坚持走下去,去看到生命的更多可能性。
人生如斯,不舍攀登。
最后感谢32号的领队,感谢这一路相互扶持的小伙伴,感谢四方山,期待我们的下次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