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欣赏一个与我同龄的女孩子,说来是神交已久,她一直在过着我想要的生活,温暖得像太阳,骄傲如同木棉。但我并不知道怎么与陌生人建立亲密关系,更何况隔着键盘与屏幕,所以只是默默关注着。
我习惯称呼她为先生。
先生前几日在简书发表了一篇文章《26了,我是继续北上还是回到南方?》,看完之后生出了几分唏嘘。
想来自己也已26岁,却依旧一事无成。记得24岁时候辞职考研,走在大学母校的小路上,与朋友玩笑:录取名单公布那一日,定要发一个朋友圈,公告天下,我将继续单身三年,献身学术,献身中国语文教育事业。
后一语成谶,2016年4月1日,愚人节,获知录取名单,有几分哭笑不得在里面,竟是在这样一个时间。
2016年9月入学至今,渐渐习惯了京城的气候和节奏,也渐渐没有了当初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坐在课堂上,看着周围二十二三岁的女孩子,心里生出几分沧桑感来,纵使外表看去并没有几分差别,自己内心到底还是有几分忐忑难言与自嘲的。
这份忐忑里包含着马齿徒增的悲哀,也包含着几分对自己那时年少轻狂的感叹。至于这份自嘲,则不足为外人道,或者有三分说不清道不明,有三分至今一事无成,孑然一身的感叹,有三分依旧自命不凡,剩一分是独属于文艺女青年的清高。
二十四岁到二十六岁,短短两年时间,所处环境和心境不断改变,周围人事不断更迭。
对于周围人的要求却越来越低,渐渐懂得每个人的不容易,就像读书一样,以与作者同样的姿态阅读才能懂得作者的情感,渐渐学着站在每个人的立场上去思考他面对的场景。
也学着去坚硬有棱角却依旧温暖。对于感情渐渐放下执念,去学着接纳一个不完美的人,却依旧没办法接受谎言和试探,你看,时间磋磨,却依旧有底线不能碰触。所幸,对于感情不再刻意追求也不再躲避,不再觉得爱而不得是遗憾,不再抱怨所爱非人痴心错付。
读书、写作断断续续的坚持,却始终没有几分成绩,到底还是不够热爱吧,到底还是少了几分坚韧。如今在这样的环境里终究还是要静下心来读几本著作的。
这几年,在哪里都不再有归属感,辗转在不同的城市和床铺,却再也没有那份包裹心脏的归属感,当初做的决定不过是因为我尚有几分自命不凡,只有追逐才可掩盖心底那份不安,如今却渐渐生出几分胆怯与恐惧来,想来,对于自己还是不够看的清楚,不够审视的明白。
如今回头去看,尚不敢断言对错如何分成,只是希望有一日,终于满足自己手心里的踏实感,不再躁动不安,不再自命不凡,不再尚有欲求不得不解。
愿一日,终会觉得拥有比追逐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