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英娥(韶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竹子坝村早已名声在外,我不止一次想过,什么时候眼见为实才安心呢?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还真给我找到了,终于在坐了近一个小时的公交车、步行一个半小时以后来到了传说中的“网红打卡地”——竹子坝村。
因为是第一次前往,我在写着“大笋村”的牌子附近问路,老板告诉我:不远,大约两公里,而且沿着公路一直走就行了。我一听,觉得既然不远,又没有分岔,一直走下去,边走边看也是不错的选择。于是,我从新村的石坑村走到大笋作田村、廖屋村,一边是枫湾河涛涛相伴,一边是大笋渠涓涓相随。不时偶遇一两栋青砖房,驻足观望一阵,想起前方的目标,果断离开。大笋村看来也名副其实,一路上随处可见青青翠竹。渐渐地,我有些疑惑了:两公里要走这么久吗?看看手机,一个半小时已经过去了。越往里走,树越密,水声越响。终于,我来到了有几分古朴状态的“岭南药膳”石牌旁。再细看,右下角有“禅农谷”的字样。“禅农谷?好像在哪里见过?”仔细想想,原来在枫湾镇看到过它的广告牌。里面到底有什么?我隔河而望,看见对面树丛中有不少盖着茅草的木屋,有花草,有走道,还停了几辆车,但没看到有人影。我想从桥上过去,但桥上安着的大门紧锁。当时也并不着急,总觉得肯定有地方进去。一路上栽着密密的黄金竹,连枫湾河都看不见了,更看不见对面地上的情况。沿着竹子走了一阵,看到一块橙色的石头。“中华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见到石头上刻着这样的字,我更好奇里面到底蕴含什么样的中华文化。总算又看到一座桥了,这回是没有大门锁了,而是三条大狗向着我警惕地张望。我不敢贸然前行,遥望有两个人在做保洁工作,便大喊着向她们请求想去看看的愿望。有个人听清我的话了,对着我摇摇手说不行,怕吵到了在睡觉的客人。都快十点了,还睡觉?我一个人进去会吵到谁?也许,老板就是要这种神秘感吧。我只得转身走向竹子坝村的古树公园。
古树公园大都是枫杨树,大都有一两百年树龄了。“枫湾”是不是由此得名?好些树上附着蕨类植物,有些还有木莲攀附在上面,更增添了古树的沧桑感。微风拂过,木莲仿佛一串串绿色的铃铛随风摇曳。有熟透掉到地上的,紫莹莹的,像一个个小紫瓜,让鹅卵石、枯叶衬托得特别可爱。树下有蜿蜒的小路,有凉亭,有秋千,河边有木质栏杆,河上的堤坝用大块的鹅卵石筑成亲水平台。因为刚下过雨,河水不够清澈,但水花飞溅到石头上,却也清凉可人。可以想象,夏天来这里是多么美好的享受呀!就算是现在,时令已是冬季了,还是有一些游客在亲水平台上戏水拍照。
走出古树公园,我往竹子坝村张望,看到里面全部是仿古白房子,底座仿青砖,屋顶覆盖仿琉璃瓦,不管是平房还是楼房。水泥路边有质朴的砖质图案。不是新建的村庄有那么整齐的状态,真是难得!既然是古村,应该是有古建筑的。我抬头看见高低错落的房子之间有一座比较突出的青砖房,决定向那边走去。我沿着红砖铺成的路在整齐有序的房檐下穿行,一位全身著红装的女孩正好也在那里。她充满自豪地跟我说:“我们村子里有很多这样的房子。”我惊讶于孩子对家乡的了解、热爱,这是我去过很多地方难以见到的。接着她热情地带我走近那栋三层楼青砖房,并告诉我旁边的那个木梯可以爬上去,但要注意安全。我谢过这个可爱的孩子,自己绕着房子周围慢慢看。房子外面做了一番修整:瓦片换成了全村统一的仿琉璃瓦,往外伸的小木楼也换成了金属墙。脚下的地基打得很牢,大石块跟鹅卵石共同砌成了厚重的底墙。上方的青砖感觉还是那么新,仿佛岁月已经凝固到那一刻。里面有天井和四水归堂,有木质的楼阁走道和栏杆,但大都已经残破不堪,还有其他的一些采光的小窗。正屋旁边有略高于正屋的“水楼”,上面可以放哨瞭望,还有防御射击的窗口。我习惯性地找到附近的居民了解这栋楼的历史。住在旁边新楼的刘叔告诉我,这栋楼是他那个家族的老屋,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他在旁边砌房子居住,也算是守护老屋了。他还告诉我,他们的老祠堂就在前面。“要重修很难呀!”望着残破不堪的房子,他不禁皱起了眉头。“是啊,说不定比新建还要花费更大!关键是,要修旧如旧。改变了就没有修复的价值了!”刘叔热情地请我进屋“饮茶”,我谢绝了。
我沿着刘叔指定的方向继续往前走,果然见到了在粤北祠堂常见的、由鹅卵石铺成的铜钱图案。里面可能有的木质雕花全部没有了,但四水归堂的大青石板还在,门口的石墩还在,内方外圆的大铜钱图案还在。岁月还是没有带走一切。
我继续往前走,看到村庄的卫生状况真的很不错,没有原来对农村的那种印象:牲畜粪便随处可见、污水横流、恶犬狂吠。走到哪里都是干干净净的。我走到村庄的另一头,又看到了似曾相识的排列整齐的房屋。坐在一根很粗大的木头上的刘老伯告诉我:那些房子都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建筑,尽管是私人修的,却也有整体规划,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点。我惊讶地发现:老伯坐的那跟木头上居然有四个字:“奕世荣昌”。老伯告诉我,那根大木头是杉木,原来是祠堂里的栋梁(也叫子孙梁)。破四旧那时候很多好东西都给弄没了,真是很可惜!老伯热情地问我从哪里来,也跟刘叔一样热情地请我去家里“饮茶”。我谢过老伯,继续我的闲逛。看来这个村庄的邻里关系也不错,仿古墙上小木块上写的“是亲必顾是邻必护”、“得好乡邻胜过亲”、“邻家失火不救自危”等标语应该是浸润到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走出村庄,“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情景再现在眼前。金黄的稻田绵延到山脚,一束束的稻穗低头含笑,清幽的稻香似有似无。望着墙上展示的“曲江区2018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枫湾镇大笋村、小笋村项目”才知道,这一片金黄的稻田不仅凝聚了大笋村村民的汗水,也凝聚了政府部门的心血。村旁稻田上的标语“良知是伟大力量”在这里就体现出来了。
就这样走走停停一个上午过去了,再走出去我显然是没力了。这里没有公交车,村委会的人说“村村通”也没有了。一位急着去枫湾中学开家长会的乡亲主动跟我说要打车注意价格,最多八块钱。我谢过他,继续在公路上碰运气。一位白发苍苍的大爷骑着电动车过来。我跟大爷打招呼,他很乐意地载着我出行。一路上谈笑风生。很快到了目的地,我想给他一点车费,他坚决不收:“你那么远到我那里玩我很高兴,干嘛要收你的钱呢!”钱送不出去,我就送了一份祝福给大爷:“好人一生平安,祝您长命超百岁!”
竹子坝古村,真是名副其实!“衣冠简朴古风存”。绿水青山是古村的颜面,热情淳朴是古村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