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本书后,总觉得结束的好仓促,当读到结尾的时候,半天回过神来,这本书结尾了?
总感觉还有问题没有答案,总感觉还有遗憾没有回应。
吴摩西最后到底对巧玲留下了一句什么话?牛爱国到底有没有找到他的知心人?
可故事可以回答,人生没有,故事可以回应,现实没有。也许留下的空白就是最好的答案,你有你的想象,他有他的看法。
这本书分上下两部,分别是出延津记,回延津记。
出延津记:
杨家庄做豆腐的老杨,有三个儿子。其中二儿子杨百顺因为父亲听信“朋友”赶大车老马的建议,设计假抓阄没让他上学。得知真相后16岁离家出走,杀猪、给染坊挑水,因找活计而信主,神父老詹为其寻得破竹子的活,后又在县衙种菜、扛活。
因为跟师傅老詹信主而改名杨摩西。
后来一个偶然机会娶妻吴香香,因考虑生计而入赘,之后改名吴摩西,开始蒸馒头卖馒头。
吴摩西不断地改变着谋生活计,随意却也被动;人生似乎没有方向,但那种在底层奋力生存的顽强,是勇敢无畏的。
做过很多事,遇见很多人,来来回回,阴差阳错。因为怨恨老马的建议,想要去杀掉他,但途中遇见的一个小孩儿温暖了当时的心,改变了想法,于是开始出走谋生。心中的憋闷想要寻得一个说的着的人,却发现难寻得一个说的着的人。
给染坊挑水,却因失误放走了主家的猴子而逃走。在染坊也未曾有说的着的人,各人有各人的心思。
娶妻后,两人也说不着,欣慰的是和5岁的继女说的着。但一次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这一切。媳妇跟人跑路,留下巧玲相依为命,本想守着馒头铺面,带着巧玲一起生活,再做后续打算。可因世俗难违,于是带着巧玲出门假意寻找。却阴差阳错把巧玲丢了,遍寻未果,让他对从小生活的延津再无留恋,随即走出延津。
杨百顺也就是最后的吴摩西,充满波折的生活,想要好好生活下去却不遂人愿,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却难遇说的着的人。
也许人生本来就是孤独的,知音难觅,知己难寻。孤独的走着自己的人生路。他作为最底层的劳动人民,虽然没有信仰可言,没有目标可说,但无论如何都要生存下去,苦能吃累能抗。
书中多次看到这样的话,看似是这个结果,但其实中间拐着好几道弯儿。表象的背后有千丝万缕,决定的背后也有某种因素的影响。一边走一边悟,带着善念,也感谢那些给你善的人。
回延津记:
巧玲被拐卖至一户曹姓人家,改名曹青娥,出嫁后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二儿子牛爱国和吴摩西有一些相似的境遇;牛爱国也是儿子里不太受父母待见的;上学、当兵、复员、回乡后开车拉货。
他从事的活计变化较少,同样鲜能遇到说的着的人。甚至也有因为小事而不成朋友的人。
娶妻后两人同样是说不着,久而久之妻子有了外遇;牛爱国一时没了主意,后听从朋友的建议,主动找话献殷勤,最后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让自己心累,让对方恶心。慢慢才明白,朋友这个建议不靠谱。
决定命运的事情本不该找旁人。
最后妻子跟随自己的姐夫出逃;牛爱国本也不打算去找,奈何世俗的影响,也让他踏上假意寻找的道路。生活乱套,心烦意乱;回想着过去的种种,找不到心中的答案。
在寻找的过程中,他想起母亲临终时想和养父吴摩西后代联系的心愿,便踏上寻找之路,遂重返延津。
他似在寻找母亲未了的心愿,更是在寻找自己的答案,究竟这乱套的生活,和继姥爷相似的境遇,是一个什么样的答案能解心中的惆怅。
过程中他听到一句这样的话: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这是吴摩西孙媳妇对他说的一句话,他也从其口中得知,吴摩西二十年前去世,丈夫也在八年前生病去世,自己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
那句他想要寻找的答案,由吴摩西留给孙子;但孙子和孙媳妇说不着,可能说给了本家兄弟,本家兄弟在外打工。
牛爱国也放弃了再寻答案的旅程,那句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曾经也是母亲安慰他说的一句话。这段经历,这段追寻,也似乎让他明白了这句话。
寻不寻的答案又如何,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个答案已经不重要了。想知道的人已无从知道,现在的人也在回归的过程中渐渐领悟,无需再知道。
牛爱国不再执着,他要开始他想要的生活,他不想去找妻子,想要找和他说的着的相好,只是故事的结尾没有告诉我们是否找到。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解读,读到结尾的时候,总觉得心中意难平,慢慢想来已无妨;因为他去找了,去开始另一种生活了,日子是过以后。
纷纷扰扰的世间,难遇说得着的人,忙忙碌碌的生活,百转千回;这延宕百年的孤独和愁绪,这一出一入,藏着多少无奈和心酸。普通大众的爱恨情仇,命运弄人;每个人都有选择生存方式的权利,却也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下举步维艰。
代代相传的孤独与彷徨,出走是为了逃离,回归是为了找寻;可无论如何,人生就是这样一点点走过,方知每件事情背后的弯弯绕绕。
读别人的故事,感知另一种生活方式;与每个人而言,人生都是一场修行,不故步自封,不自怨自艾,一边走一边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