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到埃里克森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自我,他也认为人格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自我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了我们的一生。但它并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表现为不同的人生阶段,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一个主要问题需要我们克服,如果哪个阶段的危机没有成功解决,那么在它之后的阶段危机也会很难顺利地解决。埃里克森不仅清晰的划分出了这几个人生阶段,更深入地描述了在每个阶段,危机充分解决后的表现,和危机没能顺利解决的表现。上次我们简单的提到了青少年期的主要危机——自我同一感,这次我们全面地了解一下埃里克森对整个人生过程的描述,看看我们都是怎样努力地走完这一生的。
第一个阶段:0—1.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危机是信任VS不信任;这一时期,儿童完全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因此,要是建立了对环境的充分信任就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儿童的生存焦虑。这种信任感或者说安全感也是儿童之后与环境相处的基础,它是在儿童与照料者交往的过程中建立的,因为照料者会为儿童提供食物、温暖以及身体接触带来的安慰等等这些生存所必须的条件。由于照料者一般都是父母,因此埃里克森也认为信任是儿童与父母强烈依恋关系的自然伴随物。
这一阶段,危机充分解决的表现就是儿童建立起了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而危及没有充分解决,就是当儿童吃、喝、拉、撒、睡以及求抱抱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总是经历,想被抱的时候反而被喂奶,这样不一致的回应,再或者照料者经常不在身边,导致缺乏身体接触和情感交流的时候,儿童就会带着不信任、不安全感和焦虑走入后面的人生阶段。
第二个阶段:1.5—3岁,主要危机是自主VS自我怀疑;这一时期,儿童的走路技能基本发展完全,同时也进入了语言爆发期,言语技能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这两项生存技能的成长,儿童开始了自己探索世界的脚步。如果危机成功解决,儿童操纵客体的能力,以及和周围人的交往能力会得到极大提高,伴随而来的是一种安全的自主感,也就是说儿童会觉得自己成为了一个有能力有价值的人,能感觉到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身体去做一些想做的事。但如果这一时期,过分地约束和批评儿童,则可能导致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同时,如果要求过高,比如进行过早或过于严格的如厕训练,则可能阻碍儿童征服新任务的韧性,让他们觉得自己无力控制事物。
第三个阶段:进入3—6岁后,迎来主要危机,主动VS内疚;这一阶段是踏入校园前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父母能够完全陪伴小孩的最后一段时光。在这一时期,通过第一阶段发展出的基本信任感,儿童会主动产生智力或者运动行为。之后,利用智力和运动技能,儿童会首先培养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信任,然后再培养对自己的信任,也就是自信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主动地发起活动,可能是一些游戏,也可能是无穷无尽的疑问,这时,父母对孩子主动发起的活动的反应方式尤为重要,积极的回应,比如鼓励或者陪伴探索,会促进孩子自主、自信感的产生,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活动的发起者,是一个有能力的创造者;而相反,父母冷漠或者消极的应对态度则会促使孩子内疚感的产生,使他们缺少自我价值感,觉得自己是一个无能的人,从而对成人世界感到恐惧,认为自己无力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大人。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发现没有安全感、不自信、没有自我价值感这些问题似乎不是只有孩子才会遇到,我们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时不时也会被这些问题所困扰,那是不是说明我们前面阶段的危机没有解决呢?
但其实让所有危机都得到充分解决只是一个可以无限接近却不可能完全实现的理想状态,毕竟无论是当孩子还是当父母都是一件摸着石头过河的事情。既然没有完美的父母,那我们所有人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只是每个人遇到的危机的严重程度和问题多少不同而已。但总体来说,在当下没能解决的危机,我们也都会在自我逐渐成熟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次次地解决掉。是的,一次次,因为这些危机并不会完全消失,而是会时不时地出现,并不断地为我们悄悄带来很多的麻烦,这是一个人必然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历痛苦、难过,但却避无可避。所以在埃里克森的理论里,人的成长是终其一生的,逃避也只会为我们后面的人生带来更加严重的危机。
6岁以后,孩子就开始踏入学校,他们的危机也变得更加复杂。这些危机是否能够成功解决也受到更多更复杂的因素的影响,父母、社会、学校、老师、朋友以及个体自身都在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详细的我们下次再聊。
TIPS:文章观点主要参考《人格心理学》(Jerry M·Burger);《心理学与生活》(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