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3 八十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语音整理
我们今天来继续共同学习《论语·里仁篇》的第14章。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我们知道,孔子有三千弟子。三千弟子中呢,优秀率不高,七十二贤人。他们先后投身师门,跟随孔子学习。有的三年,有的五年,有的甚至追随一生。当他们学有所成的时候,被诸侯或者是卿大夫所赏识,就会离开老师去做官。
因为在那个时代,作为一个士人,也就是贵族的低层,学得知识以后,他要完成的使命呢,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完成这个使命,那最好的办法,最快的途径,就是去做官。
所以孔子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啥意思呢?就是你学习三年,学有所成,还不想去当官,这是很难得的。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读书人,既想生存,又想干点儿事业,所以呢,都想早早的去做官,去拿俸禄。
孔子弟子里边呢,有一个叫漆雕开的,他并不急于做官,这一点让孔子很满意,也很高兴,因为七调开这种情况呢,太少见了。孔子也多次劝告自己的弟子,不要太着急去做官,你首先要学会治国安邦的本领再说。那这一章我们来看,应该就是说的这一点,就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这个“位”在过去应该就是官职。官位当然在今天的社会中,生活中呢,如果单纯的理解成官位就有点狭隘了,不如呢,我们给他理解成职位,不管是在政府部门也好,在事业单位也好,在企业也好,有一个适合你的职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实际上在告诉我们什么呢?“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就是你不要担心没有自己的职位,而是要担心自己有没有在这个职位上的才能或者是本领。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实际上有很多人都在“患无位”,有的人每天都在想着怎么能够上位,想尽一切办法去投机钻营,请客送礼,实际上他没有想到真正得到这个位置,得到这个职位,如果没有这个才能,这才是你痛苦的开始。
我觉得在社会生活中呢,有一种鄙视是最难让人忍受的,就是你的才能不如你的下级。来自下级的鄙视可能让你陷入无边的痛苦,就是我们说的那种德薄而位尊。他没有这个能力来承担起这个职位应该承担的职责,他会焦虑,他会惶恐,那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患所以立”。
如果一个人做到了“患所以立”,就是他担心自己凭什么去做这个职位,那这个时候给他带来的就是进取和努力,让自己的才能配得上这个职位。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莫己知”,这是个倒装句,在文言里,凡是否定句,一般情况下,都会把宾语前置。“莫己知”,它的正常的顺序就是“莫知己”。我们这样来理解,就简单多了。
为什么会没有你的职位呢?是因为大家都不了解你吗?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怀才不遇,抱怨领导,抱怨老板,看不见自己的优点。“不患莫己知”,就是在提醒我们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你。“求为可知也”,就是告诉我们要去思考自己的才能。是否足以让别人关注,如果自己的才能不足的话,你让人知道了,关注了,那你会有好的职位吗?
在娱乐圈儿,有一种观点很流行,就是出名要趁早。有些人年纪轻轻就想着出大名,挣大钱,但是我们知道有些人呢,尤其是明星,因为成名过早,给自己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有吸毒的。有嫖娼的,最后呢,还有锒铛入狱的。为啥呢?因为德薄而位尊。他会变得盲目,自信无比的膨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究竟在哪儿了。
实际上,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就是实至名归。我们在自己努力拼搏的时候可以有远大的理想,也可以期望自己早早的做出一番事业。但是不要将过多的精力分散在外界对你的关注上,不要总想着别人知不知道自己。而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到底有什么能力去做这个职位,有什么优点能够让别人知道。
举个例子,说三国时期,就是曹丕,他知道曹操准备把位子传给他以后,他有点得意忘形,喜不自胜,以至于高兴的手舞足蹈。旁边的谋士就赶紧提醒他收敛点儿吧,坐在这个位置上,意味着你的担子更重了,危险更大了,你应该感到恐惧、担忧才是,怎么能够手舞足蹈,得意忘形呢?那就这一点来讲,和孔子的教导是一致的。
华杉详解
朱熹注:“所以立,谓所以立乎其位者。可知,谓可以见知之实。”
君子不担心自己没职位,担心的是自己凭什么在这职位上。君子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担心的是,自己有什么才德值得让人知道。
程颐注:“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已矣。”君子追求的,都是自己做到,不怪别人。
这还是强调儒家“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管出现任何问题,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为你管不了别人,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除了自欺欺人,没任何积极意义。
《论语正义》说,君子能成为可贵之人,但不能让别人以我为贵;能做值得信赖的人,但没法让别人一定信赖自己;能做可用之才,但没法让别人一定重用自己。所以君子耻于自己没修为,不耻于被诬蔑;耻于自己没本事,不耻于没机会施展;君子不为虚名所诱,也不怕人诽谤。君子率道而行,端正自己,不为外物倾侧。
所以也有“君子不辩污”之说。我们若被人误解、诬蔑、诽谤,难免愤然反击。君子则根本不在乎。为什么不在乎,因为不关注。若是关注,也是关注自己。你诬蔑诽谤我,必没人相信,你自己打自己脸而已。若别人居然相信,则必是我自己有问题,我得赶紧检讨自己,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哪有工夫搭理你呢?
《庄子》里有一句话,也可做注脚,叫“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就是说你要做好事,不要做那些为了让别人说你好而做的事。人们往往追求自贤之行太多,开会就讨论“我们做点什么事能提升我们公司形象”,这就是自贤之行,是岳不群的思维方式,属于伪君子。开会讨论“我们还能为顾客、为社会创造多少附加价值”,这是行贤,是真君子。后一条做了,前一条自然有了。没有后一条,成天研究前一条,没有效果就算了,惹一身骚更不值。
孙中兴详解
此章没提到“学”字,但就是“劝学”,邢昺是这么说的。我觉得有道理。
孔子说:“一个立志要当君子的人不必担心自己没有社会地位,而应该担心自己没有那个社会地位所需要的为民服务的专业能力;不必担心自己不被君上重用,而应该担心自己有没有君上要重用的为民服务的专业能力。”
这一章也没什么特别难的字,所以古注都没有难字解释。有的古注认为“患所以立”的“立”应该作“位”,不过就算如此,两者在字义上也并无区别。
这其实是一个两段的结构,有着前后的关系。主词应该是“无位”的“士”或“君子”。第一句勉励“求位”的人要先具备好担当该职位应有的专业能力。第二句话其实是第一句话的前提,也就是说要“求位”,第一步是要让君上“知遇”你自己,要让他“知遇”,你就必须具有被知遇者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不管“患无位”,或“患莫己知”,都要在平日就准备好行道的德行和专业能力。先学会“修己”,将来有机会就可以“安人”,甚至“安天下”,也就是“学而时习之”的意思。“学”了,就可以“待时而动”“趁势而起”,从“潜龙勿用”变成“飞龙在天”(《易经·乾卦》)。毓老师常说,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需要”和“有用”(社会的供需定律),别人有“需要”,你刚好“有用”,就可以“行道”。否则,空有满肚子社会上不需要的学问也是徒然。
孔子在其他地方也说过类似的话,君子的问题在于自己无德无能,而不在于君上不知用你:“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篇》16.19)
孔子也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篇》1.16)这里也蕴含着“慎选老板或工作伙伴”的重要性。“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篇》4.1)
孔子在卫国的时候有过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孔子“击磬”(打击磬这种乐器),就被一位担着竹筐路过的人听到了。这个“孔子的知音”一听之下,就完全听懂了孔子的心意:“这些粗鄙的人啊!小鼻子小眼的小样!都不知道我孔某人有行道救世的才华,只有我自己知道而已。渡水过河,水深就不必管衣服会湿,水浅就揭起下摆免得弄湿了衣服。”孔子听了这人的评论,就说:“话说得好啊!可是很难做到啊!”(《宪问篇》14.39)这里“有德有能而又能知人”的孔子好像正在抱怨人家都不知遇他。这难道是孔子的思想只能影响后人而无法影响当世人的天命吗?(请注意:《八佾篇》第二十四章说的“天将以夫子为木铎”,重点在“将”,指向的是“未来”而不是“当代”。)
“德不配位”的情况历来都有,我们就算是没见过也听说过。有满腹济世救民怀抱的君子未必为当时所用,但是就算不被知用,还是要笃守善道,藏道于民,行健不息,厚德载物,这就是“隐居以求其志”(《季氏篇》)。毓老师在台湾的六十年岁月中,不因外在环境的艰难而怀忧丧志,仍然孜孜不倦教诲弟子。这正是一个我们这些有幸当弟子的人都可以亲眼见到的榜样。
我曾经喜欢在送给朋友的书上提上这 么一个对子:进退存亡不失正,用行舍藏惟慎独。
跟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