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宁中教授说过:“人通过合适的教育和影响而获得与形成的各种优良特征,包括学识特征、能力特征和品质特征。对学生而言,这些特征的综合统一构成他们未来从事社会工作、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素养或基本条件。”而我国多年来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中的“素养”也更多地指向后天和教育,人的很多素养都是教育的产物。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能教出来外在的知识和技能,也能育出来内在的能力和品格。
素养究竟包括哪些内涵呢?
(一)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
一个人的素养:学识、智慧、道德、态度、品格、思想、精神等,一定会通过言行举止和神态表情表现出来。龙应台说文化素养是什么,“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一个人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塑造自己精神长相,涵泳自己气质风貌的过程。
(二)素养是一个人的“人格”。
人格是个性特点稳定的心理品质,有一定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心理素质等,并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表现出来,呈现出独特的性格和气质。
(三)素养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
当一个人形成了某种行为习惯之后,再也不需要他人的督促或自己的提醒,就能自然而然并轻松自如地完成那种行为。“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素养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一个人怎么认识世界,怎么思考问题,集中反映了一个人在智力、学识上的素养。美国教育家克洛威尔说:“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发现新的思维方式。”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分析,思维方式反映了学生认识事物的立场和视角,也决定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具有根本的制约作用。
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多方面存在各种问题,都能在思维方式上找到根源。1、对立化思维:认识问题简单化、形式化、绝对化,思维变的简单,不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2、封闭式思维:一种走“套路”的思维模式,用既有的套路和模式来解释和分析问题。很多学生只会解题,不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只会解常规题,不会解非常规题,只会求同,不会求异。思维一旦模式化、格式化,就不会有创新,能力发展也就停止了。
孔子一生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要求自己,只有当一个学生能够经常提出新问题,冒出新创意时,我们才能说这个学生具备了创新的素养。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升到奠基学生能力,关乎人生长远发展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