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所做的一切是源于爱,还是恐惧呢?
忘了是在去年的哪个时候,在李欣频老师的公众号里看到了一篇文章。主题正是上面的内容。当时对文章所讲有些触动,所以在之后的日子里,这句话总是时不时的在我的脑袋里出现。
恐惧,大概是我从小便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
用我现在的话来评价我的父母,就是他们无时无刻都生活在恐惧中,他们一辈子都在焦虑,当眼前的一个问题解决之后,还没有来得及躺下喘口气,命运的黑手便又在他们捏紧,下一场令他们焦虑恐惧的磨难又开始了。
所以基于父母成功的教育,我早早便学会了如何制造恐惧。
像前文所述,我的脑袋可是最佳编剧,它最擅长的工作便是自己吓自己。它就是我的恐惧制造机。
用心理学家李雪女士的话来说,我们一家都深深陷入了“剧情”之中,无法自拔,也不想自拔。
当我没有一份工作,家中每一个人便进入了无比焦虑的状态。
我从小便被安排进最好的小学里,最小便被教育要努力用功。穷人的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有出路,才能出人头地,才能不让别人看不起,才能让父母在亲戚朋友面前有面子。反过来说,如果读书不行,那便意味着整个人生都废了,整个人都是没有用的,而对于父母来说,这样的孩子对他们来说也是没有价值的。
所以在大学时候,我常常都泡在图书馆里,我是寝室里起的最早的那个人,我是唯一一个早起晨读、写作、看书的人,我是寝室里唯一一个参加很多活动的人,我想要努力一些。想要通过外在的努力摆脱我内心的恐惧。
我实在是太害怕了。
害怕什么呢?害怕自己不够好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害怕毕业以后养不活自己,害怕自己挣不到钱没有办法让父母安心养老,害怕自己最终还是没有能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那个时候太多害怕了,越是临近毕业越是焦虑。那时候的我却写了不少文,画了不少画,看了很多书,试图用这些别人印象中觉得我“厉害”、“不错”的事情来掩盖住内心那个瑟瑟发抖唯恐天塌下来的小孩。
毕业已经快四年了,现在回想起那时候老是问师兄师姐毕业之后参加什么工作,关于未来有什么规划,一直上知乎积攒前人经验的自己觉得有点可笑,也觉得有些心疼。
那时候的迷茫是真的,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那个阶段的迷茫可能都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可是未来哪里有那么可怕啊,只是那时候的我,对恐惧深信不疑。
前几天正好跟朋友聊了一个大天,探讨到了为什么我们没有把家庭当作港湾的归属感?
她说,安全感这个东西我们是自小就缺失了,所以我们才会觉得什么事情都只能靠自己,能依赖父母这种事情,大概是不会存在在我们身上的。
现在想起来也真是这样,大学时候之所以如此恐惧,不就是因为觉得大学毕业就只能够靠自己生活了吗。
为什么会这样想?
懂事,不想给父母再增添负担的原因有。这是一部分,但不是大部分。
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不相信父母会为我的生活兜底。
这样的说法可能太过残酷,太不温情,但这就是我实实在在的感受。
大学毕业后,我在家呆了两个月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期间父母和我双方焦虑到了日日争吵的程度。甚至还有“生你有什么用”、“给你花钱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等等对话。
大学毕业后,我那个在漓江边小镇上的室友在家宅了近半年,她的父亲只对她说了一句话,“我们家不是养不起你,但是作为一个人,还是想你学会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