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书店买《读者》,找了好久没有找到,去问老板杂志都去哪儿了,老板回答,今年可能不会再卖杂志了,因为买的人太少了,杂志都卖不出去,再做下去就成了赔本买卖了。心里突然感到一阵悲凉,难道杂志真的要消失了么?
我在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都杂志,那时候娱乐活动少,也没有手机,电脑就更别想了,很长时间都接触不到。一天在教室里学的头昏脑涨,这时候能去读一读杂志,真的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那时候零花钱少,没有太多的闲钱,但每个月的杂志都会去买。《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每一期都不会落下,有的时候是实在是没钱了,就去书店蹭书看,和书店的老板也熟,也能静下心来去读完一本书。有谁买来好的杂志,也会借过来,翻来覆去的看好久。一俩本杂志肯定撑不了半个月,所以经常去书店去看有没有新一期的杂志到来。
我从高一的时候开始收集《读者》,从一开始的一本4块,到15年变为一本6块,从最初的黑白内容,变成彩色的纸张,这一切我都是看着它在变动。一年下来,把24本杂志按照顺序排好,心里便有一种极大的满足感,这批书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了。
上大学之后,这个习惯也没有间断。大一的时候,也是每期都买,每期都看。同班同学也有喜欢读《读者》的,也经常借给别看,也经常回去相互交流里面的内容。但渐渐的,看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不禁有些孤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会忘记去买杂志,买回来的话也不会第一时间去读完。有好几次,买了一本最新的《读者》回去,放在书架上,隔几天再去书店看,又会买同样的一本《读者》回来。有时候攒下俩三本《读者》,也不会有时间去看。
其实时间很充足的,但是就是不会去翻开它,翻开之后也不会去认真的去读,每次都是走马观花的读完,里面的内容都不会去好好体会,心静不下来。里面的文字也仿佛失去了魅力,电子游戏比它更具诱惑力一些,手机里面的段子比上面的笑话更好笑一点。
越来越多的时间花费在电子设备上,看纸质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一天看俩篇公众号的文章,便好像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打开《得到》APP,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听完一本书,音频还要开到俩倍速,这样听的更快一点。
渐渐的,我好像失去了什么东西,我变得越来越浮躁,变得越来越沉不住气。不论干什么事,都想快速把它干完,不会去想别的东西,也不会去等待,去沉淀。想用尽办法让自己的时间变的有价值一点,却失去了应有的内涵,以及对事物的风轻云淡。
上一次回家,遇到一个报社编辑,他像我诉苦说,现在的工作是越来越难做了。放在十年前,我们这家报社是特别牛逼的,很多人是想进都进不来,而现在人家都不愿意来我们这儿。报纸也是很难卖出去,因为没多少人再去订报纸了,除了一些企业固定在我们这里订报纸外,都很难找到其他的订户。其实仔细想一想也对啊,现在媒体这么发达,很多的消息在手机上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而且图文并茂,哪里用的着等到第二天再去看一份干巴巴的报纸呢?
随着网络的传播,自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这种快餐式的学习,再没有几个人能够静下心 来去读一些好的,长的作品了。电子书多方便,随时都可以看,比纸质书要好的多;视频多好看,比文字要有趣的多;别人总结出来的东西多形象,比你自己去思考出来的东西要好理解的多。
所以,我们看的越来越多,想的越来越少,不懂得去思考,不懂得去批判,不懂得去反驳,不懂得去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慢慢失去了一些东西,慢慢的被驯化,一段时间过后,我们突然发现,我们再也感受不到文学的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