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洗簌闪念关于昨天和朋友聊的just be there
1.其实在你认可某个人的be there.前提是经过你自我的筛选的,很可能大部分人的be there你根本看不上
2.这个筛选是一个主观的复杂的过程,需要时间交流,需要用心沟通,而如果你本身就不喜欢去试一试(去了解别人),那么这个人被筛选出来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3.交流中人的天生本能是是自我为中心,如果当事人不觉知,那么这段关系失败的可能性就更大。
4.当跨过自我中心,我们还有各自的bullshit.我们还需要在处理自己琐事的基础上去爱对方,这个前提是这个人有爱的能力。只有当自己有才能给呀。
但这一项有个益处,人有群居社交本能,并且每个人节奏不同,当我自在舒展时,你需要帮助,我肯定能去付出我能给的。这也说明了是相互扶持的可能性。
综上,找到be there 也很难,所以可能宠物是个不错的选择。
5.我的疑惑:昨天你说的愤怒。焦虑,自我怀疑,你说出的那一刻,我很惊讶,因为说中了。但是你能说中并适时表达出来,很可能正在经历。其实这是很悖论的,因为其实那个当下,都在自己的情境中,除了陪伴感,真的无法给予更多。 这样来看,同病相怜或情绪能量互补,不知哪个更优。或者说。我们都知道事情的无法解决性,要求已经降到有陪伴也行了。
关于你说这个be there 的对象是否可以是认识的人的问题
1.我认为认识是一种基础,而不是累赘。因为大致对一个人有个印象,这个印象是很多东西省略前提解释的支持。
2.网络上也可以认识人,但是这个可能基础性更弱,不知是否是没有实际接触而产生的某种不稳定性。这个人如果哪天不想联系了,只要网络不回复就可以了,会这样想,容错率更低。
3.因为不认识这个人,很多时候容易产生低自尊现象,会因为不确定性产生更多的不安。
4.网络可能性确实很大,但是选择多,我对这个人愿意付出更长时间成本的可能性也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