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清华宁向东教授的管理理论,管理为破局,就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整合各种资源要素最终达成企业目标。我认为,虽然各种资源都重要,但在这个局中,外部的所有资源都是围绕着本身的资源互动的,自己的本身资源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局实际不仅在企业管理,就是人际管理同样适用。外部的各种资源,也就是影响自己的事件,在我们的行为决策中起的作用往往很小,而自身的因素,也就是当下决策时和行为惯性的影响作用往往很大;奥斯汀格法则就是描述这种情形的。也就是事件对自我行为的影响大致占到10%,而自我心理因素对自己的行为结果影响概率则占到90%。
左右自己心智的大多是情绪。自我管理,实际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管理,情绪藏在人性深层,也就是说我的心智模式,这种情绪的释放常常不由理智控制,而是表现为一种不自觉的行为惯性,这也是生物进化出来的本能,因为惯性就是最节省能量的一种方式。
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我思故我在”强调了人的理智对行为的绝对管控。
理智对人的作用肯定是显而易见的,他它有一个前提,就是能从事件中抽身出来平心静气,是“三思而后行”的境界,它的好处就是对行为结果更优化。但身体的本能对这种优化是倾向不积极配合的,因为“三思”就要动用心力,如果人把自己每时每刻都置于“三思”的地步,人的心力就存在着抽调不出这么多资源的压力。
没有经过刻意练习的成长,或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为,普通人很难到了这个境界。
所以,达马西奥对笛卡尔这个理论进行了反转,达马西奥结合现代医学对脑科学、神经科学、心理科学的研究,发现了人脑的思维和身体的行动并不是两个系统,而是融为一体,互为因果的,当人受到应激时,人体的器管首先是分泌激素,比如肾上腺激素,启动应激,这也是上古人类自然进化出来的防御系统,然后才回馈到神经系统最终交由脑中枢理性决策。
在理性决策前,条件反射必须本能产生应对,因为人类大部分面对的环境下,不可能给你那样宽裕时间决策。比如遇到风沙吹来我们就眨眼,如果我们每次都要想一想需要不需要眨眼的时候,那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大部分人都失明了。
理性决策是优化,这也是人性本善,善是合作的需要,协调与合作是人类进化生存的需求。还有人性本恶,恶是资源竞争的需要,也符合人类进化的生存需要。善恶都是人类天性,在生物进化史上,有利于生存,就是最大的道德,基因不管对错。
理性决策是大脑发出的弱电信号,条件反射是器管发出的化学信号,这些都可以支配人体的行为,而化学信号就是产生情绪的基础。现代研究甚至证明,身体其它器官都有记忆功能,比如说,基因的记忆性,就很让科学家费解,某种程度,遗传,真能把上一代的记忆留给下一代的自然行为中,许多动物实验都证明了这一点,是不是很烧脑?
就像宁老师说的,理性与感性,哪个在人类行为中更有重要意义,科学还在研究,我们不能等科学研究的结果,而就不去企业管理或对自己的行为管理。
现在科学进步,承认无知反而成了优点,科学的基础就是承认无知+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数学工具整理连接,最后才形成全面的理论,然后取得新能力。
反正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某种程度真不如对浩瀚的世界了解的多,所以努力认识自己,在于不断探索自己无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成长与进步。
内控型和外控型人格,这节课最好。通过课后MBTI测试,我的性格类型倾向为“ ENFJ ”(外向 直觉 情感 判断 倾向度: E86 N71 F71 J57 不假思索指数:15)。其本与我的自我认知比较相一致的。客观上,我认为我还是一个内控型人格,因为我的一生很少有人能帮我,虽然未必成功,但都是一路走来……
达克效应,自我认知不协调是人的普遍现象,因为我们总以自我设定的瞄点评价别人,所以把别人看的低些,把自己看的高点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也是生物进化本能,想想在原始社会,而对猎物,我们必须有这样的自信,然后才能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
情绪管理,有许多小技巧,但这些技巧实际只能缓解情绪,并不能终极情绪,很有意思的是,宁教授把情绪管理回归到了佛学的禅定——冥想与正念。
还有宁教授的活在当下,这是一种破局思维,根本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就是由一瞬间一瞬间组成的。我们把每一个一瞬间做到极致,未来自然精彩。
关于认知不协调的“知行不一”,我们也不必自责,反正是做到了“立德、立言、立功”自古只有两个半。诸葛孔明、王阳明与半个曾国藩。
正念,也许就是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是王阳明的一个故事,有助于让我们理解宁教授的正念。
点题: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便能无往而不胜。
故事背景:
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王阳明举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家,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人生感悟:
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所谓急中生智。如阳明先生所说,这不是天外飞来的。
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如何做功夫呢?王阳明在这里指出了另一条路——努力做学问。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对于才能和修养,读书学习就算不是唯一的路,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