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上看到有人说自己童年阴影之一,就是每次客人来家里都要被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爱说话。”于是默默的被家里人定义成“内向的孩子”。
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些片段,大人们的聚会总是吵吵闹闹,好不容易等到要回家了,爸爸妈妈为了让我表现的有礼貌,让我跟每一位大人都要说再见,于是大家满脸笑意的看着几岁大的我站在门口跟他们一个一个的再见:“爷爷再见,奶奶再见,大姑再见,大姑爷再见,二姑再见,二姑爷再见......”直到所有人被我再见完,我才能离开。
大家都夸我有礼貌,可他们不知道这一过程对当时的我有多煎熬,恨不得早点说完后,赶快拔腿就跑。不知道有多少个孩子像我一样,被家长期望的更外向一点,更活泼一点。内向孩子的社交能力是需要提高,但不是被推被逼,家长累,孩子更累。
内向者领导力的思想领袖珍妮弗·康维勒在《内向者的沟通圣经》中提到:“内向不同于害羞。害羞是害怕和社交焦虑造成的。尽管二者有些类似的表现(比如说,回避公众演讲),内向是一种偏好,不应该被看成是个问题。”
哲学博士Jennifer B.Kahnweiler也认为:内向者的一些关键特性:比如注重深度、清晰准确的表达、习惯孤独等,使他们更易成为卓越领导者。
正因为这样,你会发现其实内向的孩子内心会更有力量。
01
内向的孩子会更善于倾听。
《内向者的沟通圣经》中提到“因为内向者注深度甚于广度,并且擅长倾听,他们可以在这项倾听优势的基础上,展开谈话了解到别人真正的兴趣。”
如果孩子真正对别人感兴趣,那么他交到的朋友会比总是比你试图让他交朋友来的容易的多。所以在社交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真诚和好奇,会让他更有人格魅力。
他们和别人相处,也更容易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这种真正与另外一个人同在是有效领导力的标志之一。这样,他长大后更可能赢得尊敬和信任,他们可能不会人际关系八面玲珑,但会拥有长久的深厚友谊。
充满激情、活泼可爱的孩子虽然一开始总是招人喜欢,但是他们的这些性格特点本身并不能带来持续的发展或者有意义的改变。而那些观察入微并能做出及时反馈的孩子往往会令人难忘,如果加以鼓励和肯定,一定可以更大的发挥他的优势。
还记得曾经我们班上有一个4岁的小男孩Sam,眼睛弯弯的像条小鱼,很可爱也很文静。不像别的孩子下课后就像上了发条样的疯跑,他总是话语不多,自己安静的玩玩走走。有一次我上课嗓子哑了,他下课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到窗台旁边,把我泡着胖大海的杯子递给我,让我喝水。至今我还记得当时内心的触动,一个才4岁的孩子观察竟然可以如此仔细,让我无论相隔多少年想起来心里都是感激。
02
内向孩子观察会更仔细,也会更敏感。
所以他们不会大大咧咧想说就说,会时而停顿,时而思考,时而沉默。停顿和思考还能帮助内向型孩子避免说错话。他们会对周围环境敏感,能洞察细致入微的变化,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和理解别人。在内心平静时,内向型孩子能够获取更深刻的智慧。他们会慎重地选择正确的措辞。
就像那句鸡汤文说的那样“我们用两年的时间学会说话,却用一生的时间来闭嘴”,内向孩子本身就能够对自己的话语更谨慎。
我们会发现,我们越来越欣赏的不再是在公开场合里孩子表现有多么活泼,才艺有多丰富,而更多的是在私下里细节中被那些表现得绅士懂礼、懂得付出的孩子感动到。而这正是内向孩子的外在行为的体现。
03
内向的孩子会更享受孤独,更乐于独处。
有心理学家专门做过研究:喜欢单独训练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精湛技艺,这些技艺包括体育方面、乐器演奏,或是学生的课业考试等等。
单独训练保证了在集体训练时无法达到的练习强度,被训练者的精神也更加集中,因此结论是:人在单独工作时会更有成效,而那无疑是性格内向的人所喜欢的方式。此外,头脑风暴并不是产生“好主意”的唯一的方式,独立思考的效果有时候可能会更理想。
04
如何更好的发挥内向孩子的优势,是我们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我们可以参考《内向者的沟通圣经》中的4P来引导孩子的行为:
准备(Preparation ):让孩子无论处在公众场合还是单独沟通都要做好准备工作,形成习惯,这将有助于他应付各种状况的信心。
展示 ( Presence ):展示就是让别人知道你的存在。专注于当下的人和事,运用优势去观察到别人的需求然后做出相应的回馈,不仅对孩子的社交有帮助,对于他个人内在力量的建立也大有裨益。
推动 (push ):这里说的推动并不是强硬的推动,而是鼓励孩子去做有挑战性的事情,只要去面对挑战,孩子真正的潜力才会被激发。比如公众演讲等等。
练习 ( Practice):创造机会,不断提高。让他利用享受孤独的力量去练习需要提高的技能,从他的兴趣爱好出发,鼓励他,陪伴他,这样孩子终将有所成就。
生活的秘诀其实就在于把自己放在合适的灯光之下。有效利用孩子的禀赋,去让他做自己喜欢或有意义的事情。接受自己,找到与世界相处的方式,这是无论内向孩子还是外向的孩子都应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