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的《人性的枷锁》读完了,厚厚的一大本,八百多页。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强烈推荐给侄女安然读,觉得这本书很适合年轻人。读毛姆是从《月亮与六便士》开始的,接着是《面纱》、《刀锋》,很少有哪位作家的书我读这么多的,一般读个代表作就完了。
越来越喜欢毛姆这样写人性多面的作家,能把人性的复杂写出来,不完美但很可信。年龄越大越不相信世界上存在高大完美的人,也越来越能包容人性中的瑕疵。
书名叫“人性的枷锁”,也有译成“人生的枷锁”,个人认为后者更准确些。芸芸众生,谁还不是负重前行的?那一道道看得见看不见的枷锁,你或意识到或意识不到:原生家庭是枷锁、身心条件是枷锁、爱而不得是枷锁、无边梦想也是枷锁......人从出生便扛着各种枷锁前行。
小说男主菲利普,一个八九岁父母双亡、寄养在伯父家的小孩,还天生跛脚。所以他敏感而孤独、理性又执拗,常常卑劣地想着却善良地做着,一边清醒着一边迷茫着,是一种十分别扭的性格。
菲利普一直在挣脱他身上的枷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断地在理智与情感中纠结,徘徊、挣扎,但屡屡失败。菲利普一直寻找生命的意义,其结论则是生命没有意义,痛苦与欢乐都在为生命的波斯地毯添些花纹而已。
小说都以菲利普的的视角来展开去,涉及各个阶层的工作和生活,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社会生活的大画卷。书中的人物众多,许多人物游走于欧洲各个国家,对欧洲当时的宗教、哲学、文学、绘画、音乐各种艺术形式都有介绍和批评。
书中大量的心理描写,叙述了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的艰难过程。他如何看待世界,世界如何看待他。通过菲利普的生命规迹,给了我许多的思考,可能也是菲利普的思考。
亲情、友情、爱情,谁不是穷尽一生都在追求?菲利普从小没有父母,寄人篱下,更加迫切需要要爱与被爱,为此他吃尽了苦头。他也近乎任性、甚至无情地想追求身心的自由。他的理想是行动自由、思想自由,在不违法的范围内恣意而为。谁又不想呢?但人生的大课堂最终让菲利普明白,有些缺憾终究无力弥补,有些选择充满无奈,结果也无力左右。人生所求不过是爱与自由,二者都不可或缺,但人生没有完美无憾,学会和不完美的一切和平相处。
菲利普总想改变,从坎特伯雷皇家公学到海德堡学语言,从伦敦实习会计再到巴黎画画,乃至于后来又到伦敦学医,每一次改变几乎都是落荒而逃。他的伯父伯母担心,我也站在上帝视角跟他着急。明知不靠谱,他还必须要这么做。恨其不争的同时,我也对自己曾经的某些过往释然了。可能给一个人百次机会,他也不会改变当初的选择。后来我们明白了的那些人生道理,都是血的教训。人总觉得换个环境自己的状况就能好转,其实如果一个人自己不从内在改变,在任何环境中扮演的都是类似的角色。向内求索好于向外寻找。
菲利普对米尔德里德的痴迷真要把人气死,被渣一次又一次,明知她虚荣、贫乏、浅薄,却低三下四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为了她伤害爱他的人,为了她破产,流落街头,终止学业。换来的是一次次被她弃之如弊履。他的卑微让她轻贱,就连他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但就是难以自拔。我觉得他对这个女人是终生都难以释怀了。在爱情里不要太卑微,爱情乞求不来,遇到不懂你的人,你会被践踏得体无完肤。
书中众多人物都在坚持梦想的路上挣扎着:一事无成的海沃德、没天赋还坚持画画的普莱斯小姐(最终因穷困自缢)、还有潦倒失意的克朗肖.....我想,在他们人生的路上应该还有别的选择,但他们都在不断为自己错误的坚持找借口,从而一再蹉跎。菲利普也一样,他离开皇家公学的那一刻就后悔了,但他没回头。还好菲利普在以后的许多节点上能够及时止损,尽管任性了些,还算是能从这些人身上看到自己的方向。许多人的执着不是觉得自己对,而是不想承认自己错。
当菲利普经过多年磕磕绊绊,终于有条件去践行自己设定的梦想时,一个健康美丽,但又平凡普通的女孩的爱将他羁绊住了。虽然他并不太爱她,但这是一份安稳的幸福。他最终选择留下,“向幸福投降”。看到这里,故事结束了,我也为这个“我看着他长大”的男孩的选择露出了老阿姨的微笑。屈从于眼前平凡的幸福并不是苟且,诗与远方、星辰大海怎抵得上那暖暖的人间烟火。
其实,人生枷锁无从卸载,成长就是对它的理性认知。菲利普耗尽半生,终于认清生活的本真,轻松生活,人生在三十岁时进入了另一重境界。一切都是必经之路,一切无可重来,一切也都不会浪费。所以,那句话应该这么说:走过半生,归来,不应再是那个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