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打卡苏霍姆林斯基写的《家长教育学》节选前言部分,苏老师在教学期间,接到许多家长的来信,绝大部分是向他请教怎样教育孩子的问题:孩子不听话,学习成绩差,父母一批评孩子,孩子的脾气比父母还粗暴。担心孩子这样发展下去会滑向更深的深渊。父母倾尽所有,把全部精力化在孩子身上,但孩子似乎并不领情。“孩子不再相信善良和人道,他们的心冷酷起来、凶横起来......然后同样是母亲的哀号:怎么办?”
家长绝望、痛苦、无奈的表情让苏老师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教育学应当成为每个公民手边必备的书。家长写信给苏霍姆林斯基,所诉说的这些问题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也同样存在。有一句话说得好,社会上任何一门职业都要经过学习、培训。唯独家长这个职业是没有经过学习的。父母们是直接上岗的,一上岗就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父母们不会处理,有的简单粗暴、有的任其自生自灭,有的使劲宠,孩子们出现的各种问题让父母们手足无措,这时才感叹家长这个职业真的很难,培养孩子不像种菜,定时浇水就可以了,孩子在各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思想,作为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处理孩子犯错时要有方法,不能一刀切,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孩子的案例:陈老师班上有一位湖南籍的男孩子,每天上课就喜欢做小动作或捉弄别人,一节课不停地动弹,老师批评他,没几分钟又老调重弹。科任老师都很讨厌他,他就像一只蚂蟥,粘在人身上,甩也甩不掉。上周三的早上,男孩A(我们暂且这样叫他吧)放了一条毛毛虫在女同学的书里,女同学打开书来早读时,吓得哇哇大叫,男孩子A却在一边哈哈大笑,说女孩子是胆小鬼。班干部把情况反映给陈老师,陈老师一听火冒三丈,把男孩A抓到办公室来,就是一顿臭骂,男孩A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站在那里还不停地抖腿,这还了得,明显是在挑战老师的权威嘛!陈老师内心的一股火终于搂不住了,用手捏了一下男孩A那粉嘟嘟的脸。这时男孩A不干了:“老师,你打我?我要告诉我爸爸,让他来收拾你,你就惨了。“陈老师一听,更加生气了:”你个浑小子,良心都叫狗吃掉了,老师辛辛苦苦地教你,却换来你这样的态度,还要叫你老爸来收拾老师?这种学生我真是教不了,走,到校长室去。”于是,男孩A就被送到校长室,交由校长处理了,我们暂且不去打听校长是如何处理的,就这件事来分析一下吧!
男孩A是一种什么性格的孩子?为什么总是喜欢跟老师作对,跟同学开玩笑?相信这种熊孩子在每个班都有几个吧!在《正面管教》里,这种孩子调皮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过度关注。唯有得到过度关注,才有归属感。在他的潜意识里,唯有让你们团团转,才能显示我是最重要的。这是孩子在潜意识里出现的一种错误观念,他们单纯地认为,我这样做能换来别人对他的关注,而大人对这种行为很烦恼,甚至愤怒。家长或老师很容易被这种行为所激怒。我们再来看一下,造成这种性格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来男孩A在家里是独生子,妈妈把他宠得没边了,在家里俨然是小皇帝一个,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关键是他在外面犯了错,父母非但不批评他,还帮他出头。久而久之,他的胆子越来越大了,不管什么人都不怕了,跟别人说话也粗鲁得很,由于在家里娇生惯养,导致他在学校对待老师的态度也是这样。在学校,人人都对他敬而远之,同学都不敢跟他玩了,他感觉到很没趣,所以在上课时就不停地做各种小动作,想引起别人对他的关注。当别人真正来关注他时,他内心的虚荣心作怪,用表面的强势来掩盖内心的脆弱。
父母没有边界地爱孩子,在他们的意识里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殊不知,一味地放纵,孩子失去了规则意识,他们养成了骄横,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做事仅凭自己的喜好和心情,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家长完全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他们从物质和心理上去无限满足孩子,孩子却在上演农夫和蛇的故事,不懂得感恩,这样的现状不得不引起家长们的反思: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家长要把孩子教育好,跟学校老师教育学生一样,是要学一点家庭教育学的,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相连,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基础上的。一句话,你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就为孩子创造怎样的环境。你希望孩子平和友善,就创造一个人际安全的家庭环境,而不是一个充满指责与吵闹的家庭环境。你希望孩子语言文明,就不要在家里说脏话,而应该创造一个有教养的环境。你希望孩子远离电子产品,就要为他创造一个没有电子产品的家庭环境。将孩子修炼成一颗健康的心,将幸福与成功结合成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