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热爱旅游,我猜想有一部分理由是因为在不同的文化属性,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自己的问题,从而给自己更好的帮助。
来日第三次,虽然还不是很有归属感,但是总归不是那种陌生的地方。回到自己曾经住过的房子,曾经走过的路,还有一点点回忆的感觉。这种感受很奇妙。
第一次来日,明显感觉到焦虑和不安。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地方,一句语言都不通的情况下,人是很没有安全感。虽然老公已经在极力的安抚,但是那种不舒适,让我在第10天就想要立刻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那种“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的感觉,立刻凸显出来。小朋友明显有感受到我的焦虑,所以他也有焦虑的感受。最明显的一次就是小朋友想跟别的小哥哥打招呼,或者是玩耍,但是别人只能用奇怪的表情看着你。看到小朋友落寞的神情,自己只能心酸,也没有能力去安慰,更不知道要教他处理这样的问题。
第二次来日是在冬天,儿子认识一位公园锻炼的老爷爷,一老一少,每天基本上没有需要语言方面的交流,就是在一起玩耍。离开时还是恋恋不舍。总之,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对于环境还是人,都比第一次进步非常多。对于外界给的正面反馈让悬着的心,有了更多的安慰。也更加期待下次来日的日子。
7月11日飞机,比预计大约晚了几天到。正直日本在下雨刮风的日子。总体来说,体感温度比在家好了非常多,甚至有点生气怎么没有早一点离开那么热的地方。由于先生已经把房子都整理妥当,我们成了拎包入住的收益者。大概也有点习惯听不懂的日语,再加上自己几句蹩脚的英语。所以已经没有太多不适应的感觉。除了依旧觉得这里的房子总是建的很挤之外,总体已经适应了这种淳朴的住房子状态。依旧是常常听不懂,但是去超市也没有很焦虑的感觉。愿意独立出门。
为了拯救我的日语,先生已经看不下去我花冤枉钱去找人上哑巴日语,于是开始给我预约了日本教室,就是一周一次的兴趣班。于是就认识了新的朋友,新的老师,大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来到这个地方,感觉上还是很友好。认识了来自泰国的小妹,还有中国的夫妇。尤其是在音乐课上认识了会中文的日语老师,让我有很有想说话的冲动。老师热情的和我相互交换了line的联系方式。让我有建立链接的感受。
第一节日语课是一个超过80岁的老太太给我上的。老太太精气神很好,我们用着夹着德语单词的英语和我这一口找不到音调的日语在指手画脚,感谢旁边的越南小妹一边翻译。日语没有进步很多。英语反而感觉说的更好了🤪
中国里不管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80岁的太太在中国都是不常见的。而且还是这么有活力,愿意自我奉献的。让我又很多跟德国以前生活的对比,其实在德国很常见。我认识的第一位德国奶奶85+,热爱艺术和博物馆,她开车带我游教堂,听音乐会,带我看落日余晖下的Paderborn,最后把我拐到一个小酒馆,告诉我随便喝。喝醉了她会送我回家。这是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回忆。虽然她已经多年前离开人世,但是她热爱生活的精神,一直都让我很感动。只是随着生活的平庸化,这些美好的回忆都尘封起来。常常只有我清醒时候说的德语在提醒我的过往是真实的。此时此刻,在我日语老师身上,让我有一种对生命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