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影响思维模式
无论表扬还是批评,我们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
家人跟你商量一件事,比如假期要不要出去旅游,你回应同意也好,不同意也罢,那就是一句话。
朋友最近遇到麻烦了,跟你倾诉完后,你回应支持她也好,劝说她也罢,那也就是一次或成功或失败的交流。
但孩子的事情,无论是一门课成绩进步了,还是哪天被语文老师批评了,你对他的回应可就不只是几句话、一次交流那么简单了,而是会影响他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跟家人、朋友或其他成年人的对话没有这个长远的效应呢?因为成年人的思维方式早已经定型了:他是更在乎眼前还是更在乎长远,他是先考虑收益还是先考虑风险,他是乐观还是悲观,他是相信人总可以成长还是认为人其实没法改变……早就定型了。无论你怎么说,也许能改变这个人的观点,但是基本无法改变一个成年人的思维方式。
可孩子不一样。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从小时候开始形成的。
一个孩子的思维方式,是被父母的一次次反馈塑造出来的。
什么叫反馈?孩子做了一件事、产生了一些结果,之后你对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都叫作反馈。
比如孩子刚上一年级,有一天回来跟你说,今天考试有个题目他不会做,看了同桌的答案,抄上了,老师给判对了。就这件事,如果你的反馈是积极的,他就知道这样做爸妈是认可和支持的;如果你的反馈是消极的,他就知道这么做不对。积极反馈通常就是赞扬,消极反馈通常就是批评。什么都不说,也是一种反馈。孩子会从这个反馈中知道什么?知道你不在乎。
所有做父母的也曾经都是孩子,总结一下,我们自己小时候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反馈有哪些特点呢?下面这些可能是有共性的:
我们小的时候,父母的反馈中批评多于赞扬,不注意孩子的感受,甚至随意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我们这代人长大了,成了父母,有一部分人延续了老一代的做法,但更多人会反思儿时的经历,发现在批评和苛责中长大的孩子,更不快乐,更没自信,也更难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于是,决定要反着来。怎么反着来呢?那就对孩子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特别注意孩子的感受。
这么做效果如何呢?也不一定尽如人意。一位妈妈想鼓励孩子参加英语演讲比赛,跟孩子说“你是最棒的”,孩子当时直接怼回来:“你别老是说我很棒行不行,我知道我根本就不棒!”
所以,重点不在表扬更多还是批评更多,在于要意识到我们习惯的表扬或批评过于偏向对人的评价或对结果的关注,而要打造孩子优秀的思维方式,必须关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