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唐朝是一个诗的国度,宋朝则是词的时代。两宋三百多年涌现出大量优秀的词人。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辙兄弟、秦观、周邦彦、辛弃疾、陆游、姜夔、吴文英……但要说到柳永,这些词人也要敬他三分,连苏轼也曾模仿过柳永的词作。
柳永称自己是白衣卿相,就来自于这首词。当时的柳永,科考落第,政坛上暂时缺少了一位为官者,但文坛上永远留下了一篇绝世的作品。柳永用自己的方式抒发落第后的心情。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整首词从一开始就展示出词人狂傲的性格。“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柳永早就不满足于考中科举,他的目标是获得考试的第一名。显然,这次落榜,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一个“偶”字表明柳永对自己还是很有信心的。
“明代暂遗贤,如何为?”柳永将自己称为“遗贤”,即便是政治清明的时代,统治者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遗漏一些圣贤之人,而自己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从中足以体现出柳永的自负。这次统治者把自己遗忘了,怎么办呢?柳永的答案很干脆:未遂风云使,争不恣狂荡。“风云”指与明君贤臣意气相投。虽然这次未能与明君意气相投,没有实现人生的愿望,那为什么不放纵一下自己,自由自在,任意狂荡呢?柳永并没有因为落榜而自怨自艾,一蹶不振,而是转向了另一个极端:自己要无拘无束地享受放纵的滋味,为何要在乎是中举还是落榜,为何要在意得到或失去呢?柳永有才华,会写词,即使不穿官袍,那也是“白衣卿相”。古代平民穿白衣,用以称无功名的人。柳永没能考取功名,但自己认为自己仅仅是没穿官袍的公卿宰相。柳永是自信的,更是旷达的。对于读书人而言,科举落榜是非常大的打击,柳永却以乐观的心态面对这次打击,也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以及他的自恃清高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上阙中柳永说道要去狂荡,下阙则告诉我们他是怎么去狂荡的:“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这是对狂荡的具体说明。烟花柳巷,住着一群貌美如花的女子。那里有没有柳永意想中的美丽佳人,躲在屏风之后,值得科考失意的柳永寻访一番呢?文人去寻花问柳,被认为是有伤风化的事情,为很多文人不齿,但柳永不为所动,他并不是纵情酒色,而是寄情于歌妓,他愿与这些女子结为知己,在与她们的交流中疏解自己的痛苦。
柳永的“大胆”还不仅仅满足于在烟花巷陌寻访意中之人,他还要“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这是柳永落第后情绪的释放,他用极端的方式平衡自己的失落情绪,风流韵事能让自己一生都快乐欢畅。人生的青春很短,为何要追求那虚浮缥缈的功名呢?柳永想着把功名换成与歌女们一起浅斟低唱、纵情欢乐,这样的生活岂不是更加愉快吗?柳永的想法的确新奇,而且富有极大的想象力。特别是最后一句,表现了柳永对功名的蔑视。
当然,这只是柳永科举失意之后的一时激愤,是自己的牢骚之语。但由于柳永写得太好了,被人们竞相抄阅,反复诵读,竟传到了皇帝那里。皇帝对“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句印象非常深刻,当柳永再去科考时,在已考取进士的情况下,皇帝在发榜前特意将柳永的名字抹去了,还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也成了文坛中的一件趣事。
整首词虽是柳永的牢骚之词,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积极的,并没有过于哀伤、流于伤感。全词表现了柳永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个性与怀才不第的感慨。整首词语言直率朴实,自然流畅,更加口语化。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依然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词中所写的歌妓也是柳永词作常出现的意象,这是柳永词作的特点,也是他创新之处。柳永开阔了词的写作范围,也丰富了婉约词的写作对象。
柳永词的魅力,或许正是在平淡的词语中表现出无限的感情,让读者久久回味,感受语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