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着就到了农历腊月初八,传统的“腊八节”到了。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一到,春节的步伐就越来越近了,有些小社区的小超市和便利店里甚至已经开始播放起了“恭喜发财”的歌,空气中的年味在一点点累积,并逐步蔓延开来。
据说,古人有在“腊八”这天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不少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而且,在佛教中,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佛成道之日,被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因此,对汉族人来说,“腊八节”也是一个冬季的重要节日。
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腊八节”,不仅仅是因为这一天是“过年”的序幕,更是因为,到了这一天,奶奶会煮香浓的腊八粥。那时,爸妈不在身边,小小的我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早在“腊八节”来临前,我就会念叨着要吃腊八粥。进入腊月,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宰杀“年猪”,顾名思义,“年猪”就是为过年准备的猪,通常会养上差不多一年。“年猪”的肉小部分卖给周围邻居,小部分留下自家食用,还有大部分会腌制成腊肉、腊排骨,或做成腊肠。
“腊八节”头两天,奶奶会把腌制在缸里的肉清洗出来,用绳子穿起来挂在房檐上晾着,空气里都是一股咸得发齁的味道。同时,她会预留好煮“腊八粥”的腊排骨。因为家境并不富裕,奶奶煮的腊八粥并没有真的用足八种食材,仅仅是用平时煮粥的普通大米,再剁上几块腊排骨,切点自家地里种的经过霜打后的大白菜,咕嘟咕嘟煮一锅出来。寒冬的夜里,捧着这么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排骨咸香,白菜清甜,米粥绵软,连空气中都浮动的是幸福的味道。光是喝粥我都能喝掉两大碗。
长大后,因求学而远离家乡,接着又远嫁,回家的日子越来越少。离开了家人,很多传统的节日渐渐也淡去了它的意义。残存的“端午节”“中秋节”对我而言也仅仅是多了一天假期,而这多出来的一天通常不是在家里“葛优瘫”就是堵在路上数人头,同时还得在手机日程的提醒下给家人打电话言不由衷地说几句“节日快乐”。
我忽然很怀念过去,怀念那个简单淳朴的年代,怀念每个节气每个节日都有特别的说法和纪念方式的年代,怀念那个不知道什么叫做“仪式感”但人人都把生活过得充满“仪式感”的年代,怀念奶奶做的乡飘十八弯的腊八粥,怀念我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如今,我只能一边流着口水跟先生念叨着“奶奶做的腊八粥才是最好吃的”一边从橱柜里抓出各式杂粮杂豆凑够八种,扔进电饭锅里,煮一锅没有腊排骨的素腊八粥。
爷爷曾说,吃了“腊八粥”,“年”就到院门口啦。眼看着“年”一天天临近了,在外漂泊的游子啊,莫再犹豫,快快归家洗客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