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学年带一个年级组磨课,这种方式让我认识了每个年级每位老师的特点。相比全组点兵,难度更大,但也更能够磨练老师,也磨炼自己。
芳执教的是《长方形的周长》,原本是一节很简单的课,但因为丰富了内容,增强了前后的衔接,使得课的难度提升了。对于芳来说,理解目标,分解任务都不是难事,她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班级孩子也比较乖。难在哪里呢?
昨天我看了她写的详案,满满的4页纸,字体还不大,芳真的很认真。细读,每一个问题都是老师问的,每一个任务都是老师安排的。我希望她能够放手一些,她自己觉得有些难。
她说,这段时间上公开课,自己已经不知道怎么上课了。
这感觉太熟悉了,我也曾经有过。
什么时候没有的呢?大概还是那几年一学期上几节公开课破的胆吧。因为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备课与磨课,想清楚流程立即就上。
我回应芳:还是公开课上少了。
她笑了,我也笑了,她说,是的,平时更多是讲授,关注知识掌握,但公开课上,要求放手更多,关注学生更多。
这种感觉是对的,很多人都这样想。于是,到了公开课的时候,孩子会觉得,老师变样了,变活泼了,变更开放了。
但这种认知又不对。公开课的价值不是为了一时的表演,而是通过它总结经验,将自己对课堂、对教材、对教育的理解更完整地呈现出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我一度认为,公开课应该当成常规课上,应用平和的心态,面对任何一节课。而平常课也应像公开课那样去认真对待与准备,敬畏课堂,不仅要求学生做到,老师同样要做到。
这说来容易,但做起来就很难。老师们的心目中,公开课每一个步骤似乎都被安排着,每一个课件都是那样的精美,老师的表情似乎都是被装饰过的。
我心目中的像公开课一样的平常课当然不是这样的。
学生第一,这应该是共性。要学会用大问题进行引领,让学生先思考,再讨论分析。倾听学生话语当中呈现出来的思维,观察学生作业当中的会与不会,知道如何帮助梳理与引导。
重视结构化的思维引领。这种思维模式,应是常态,这种教学模式,也应是常态。学生忘记的一定是知识,留下的是情感与思维方式。板书结构化是教学结构化的可视呈现,我喜欢留下学生的思考,喜欢将教学一些重要的过程留在黑板上,也很喜欢用表格式、箭头式来板书。
上一届学生,能力很强,每节课完孩子们就能够将本节课的思维导图做出来,结构化思维很强。这一届要弱一些,但也不错,我就使用每节课将练习都做完了,然后画思维导图。
公开课与平常课当然也有区别,平常课不追求精致化,我也不会特别介意常规课是否一定要将内容上完。大单元思维,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市场经济。内容学到哪儿,由学生情况而定。
无论公开课还是常态课,都是上课。
用心,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