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我们看的不是文章,而是一种共鸣与情绪。
身在这样的一个信息时代,不知究竟是幸运与否。不同于曾经占主流的杂志报刊,如今网络上的文章充满了多样性,时效性,满足了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可是,同样的,先不说如今只要手边有键盘就可以发文章的情况,让我们不禁对网上文章真实性质疑,就仅仅是阅读这些,便让我们的大脑负荷加重。
近一年来,我有所察觉,周边包括自己,不乏有那样的现象:当偶读到一篇文章时,心中只感觉其中情况蓦然与自己契合,亦或者心中有隐隐的触动,或亢奋或悲伤或心有戚戚的情绪从心底油然而生。不禁手动点赞,若此时情绪还控制着大脑,很有可能会收藏,保存,转发给他人的情况。
或者是文章中的境遇与自己相似,又或者文章中的鸡汤让自己亢奋,共情作用下,我们总是带着各种各样的强烈情绪。
然后呢?
这样的情绪会让我们冷静下来,伴随着对自身的思考么?
大多数不会。
我们只会用手一划,继续浏览下一篇文章,下下一篇的文章。而这样的情绪,也随着一篇又一篇的文章,而消失殆尽。
我不禁深思,我们到底是在阅读浏览什么?
或者,我们是在找寻什么?
辟如,“自己的影子”?
作为一个社会性的个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总是需要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来打破自身的孤僻——原来,不只是我是这样。
尤其是文章中当出现与自己似乎某些地方相似的人,取得了成就,我们也会从骨子里隐隐感到一种亢奋与激励——这样说,自己也可能会有这样的成就?我们总是禁不住这样去询问自己。
这些感觉——认同感,归属感,或者似乎有所希望的成就感,总会安抚我们在平日中受到挫折的心。
这就像个短期激励。
外部的诱因可能会使我们充满着上进的情绪,或者维持一段时间的有效行动,但终不长远——之所以将这样的动机归于诱因,而非内在驱力,是因为我们无法去否认,在如今网络信息中看到的他人成就(如果我们因此而受到激励)大多数是以一种外在的,物质优越性的呈现。
我认为。
真正阅读好文章的方式,就是将那抹情绪,当做是一种质询,当做是一种鞭挞,去质疑自己,从而有所思,有所行。
正如《大学》中,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引申到个体中,又何尝不是这样的道理呢?不过是以文章为引,叩问自身罢了。
②看的不是成功的方法,而是一种所谓的准则,一个自己束缚在自己身上的,只有形没有神的框架。
如今世间的人们渴望成功,于是有专家,有作者便为大家排忧解难。收集了各个领域的佼佼者的经历,总结了各种各样的成功方法或品质。
大多数人如获至宝,恨不得其中每一条自己都能做到,而做到之际,便是自己成功之时。
真的是这样么?
我私下认为,我们看的不是方法,而是准则。是一个自己自愿束缚在自己身上,只有形没有神的框架。
如果说人际交往,学习工作,娱乐休闲等等各个方面,都是一面面不同的镜子,当这些佼佼者站在前面时,会散发出不同五颜六色的光芒。如名为,待人接物极为友善,认真坚持,幽默有趣这样的品质。可是当我们将这些光芒凑齐时,一定会成为那样的佼佼者么?
相信我,并不一定。
他们的内在还有比这些“投射于外的准则”更为珍贵的品质,而这些,才是我们要去追寻,去探索的。
就像现今最易被提及的“自律”。现下有许多的时间管理法,让我们克制着自己,去达成这样的“品质”。然而,在我看来,当一个人真正的懂得了他生命中的有所追求,有所渴望后,自然心中会有那样的一根弦绷紧,让他鲜少做无益的行为。
③看到的是成功的人,所以我们才认为是有用的,无非是没有看见过以此失败的。重要的不是有多少人因此而成功,而是,对我们适不适用。
很多时候,尤其是当我们还处于年轻而又不乏野心的时候,当看见那些成功的人,我们心中总会暗生一股狠劲——只要努力,自己也能如此。
我从来都赞同每个人都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我相信,只要每个人愿意,他们都可以绽发出一朵最美的人生之花。
于是,我们就会去学习,就会去模仿那些成功的人的所作所为。这并不是不好,学习和模仿一直便是人类进步重要手段。然而一味地去附庸,却是存在问题了。
在当前功利性的社会中,我们很少去判断适不适用自己,而是完全地去接纳这些“成功”的法子——只因为有人因此而成功。
有的时候,我会在想,这样的最终,究竟是会让我们成为“四不像”,还是让我们成为同样的人?
前者,我无法确定,而后者,我并不认同。
每个人都有着独特性,先天后天共同作用,造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你。我们怎么能如此肯定,别人成功的方法准则就一定会适用于你呢?
就像网络中搞笑专栏里的某宝买家秀和卖家秀,闹出的笑话,不正是因为买家从未考虑过那样的衣服真的适合自己么?或许她们有考虑过,但是她们的眼中已经完全被那件漂亮的裙装迷住眼了。
再说某宝微商,网红主播,这里的水又何尝不深?里面有很多小透明还在苦苦挣扎着,可是为何还有很多前仆后继的涌上来?无非是因为他们眼中只看到那些个盈利颇丰的店主,那些个有名有利的网红。
我们的眼中,向来只愿看见我们想看见的。
同样的法子,我们只看见了以此成功的人,却没看见成功的人脚底下踩着的无数失败者。
我们心存侥幸,总觉得自己说不定会成功,却根本不去反思成功的人究竟是因为什么而成功,失败的人又究竟是因为什么而失败。
夜空中的星星何其耀眼,我们真的认为,那些人的成功阶梯,真的可以安全无忧地助我们攀登至星空么?
④何为梦想追求?——要清楚一点,我们渴望的不是目标,而是人生态度。
每个人都像是一艘航行于大海上的帆船,而目标就像是一座座灯塔。
在这个名为“人生”的大海上,我们的目的,从来不是达到灯塔,而是,航行。
我们向何航行,我们为何航行,我们在这片大海上的意义,有人可曾想过。
无论在黑夜中,灯塔是何等的耀眼,是让我们充满着何等的渴望去追寻,可是,灯塔从来就不会是航海的原因。
理性的目标,在合理明智的计划下,总会被超越,而那时,我们能说自己完成了人生的意义么?
并不能。
在那时,我们又会更大的目标,更远的灯塔。
静下心来,想想我们所想持的价值观——我们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我们想要如何立于这个世上?我们的人生到底又有怎样的意义?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到底是为了追寻什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学什么?立,立什么?
学大学之道,立立足于世的准则。
《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四书禅解》中,对大学的解释——大者,心也;学者,觉也。
一般的传道受业解惑,并不能归类于大学之中,只有学习有关心的觉悟,学习做人,处事,治国的道理,才谓之大学。
我私以为。
“立”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重要的。
当我们立下我们自己的准则,立下我们的价值观,我们才能在这个世间做到轻易不被外界动摇,凭此而达到我们真正想要。
之后,当人站在了一定的高度,有了足够的心智,这时才会客观地听取包容他人的意见,不受他人的影响,做到真正的“耳顺”。
⑤有的时候不能太过于看“适不适用”或“有效性”,要看它到底为什么而服务。
我们时常都在做选择。
无论是阅读,爱好,无论是工作,学习。
我们的大脑总是在进行着评估——这对我有利么?有利,我就去做。
这其中有两个问题。
一,这样的“有效性”,是短期,还是长期?
二,不是所有的利弊,我们都能肉眼可见。
关于第一点。
想到如今市面上网络上许多“心灵鸡汤”的书籍文章,上面介绍了不少我们应有的态度,每每看去,总是能够使我们“亢奋”许久,继续坚持。似乎对我们有益不少,然而认真分辨,其中大多数都无非是将成功吹捧得容易极了,使我们对自身的判断失衡,从而失败,自我怀疑等等。
看上去,这样的“有效性”,并不是真正的长久的“有效”。
关于第二点。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我们一时看不出意义的所作所为,究竟会为后来带来怎样的影响。
看似“无用”的行为,真的无用么?
看似“有用”的行为,真的又有用么?
一切都不可太过于功利地去判断,还是要基于自己的价值观。
我一直认同,每个人基于他的认知所表达出的评论皆有道理,所以我向来喜欢写一些饱含深意的故事,将其呈现。看得深的人自然看得多,看得浅的人自然看到的是表层。
周围的人建议我,写故事的时候,最好加上几句见解,点明就可。因为如今,没有谁会仔仔细细去分辨其中每一句话下的含义。
我这样做了,但是我有疑问。
人生在世,我们到底在匆忙什么?
难道,我们真的没有一丝判断分辨的时间?
难道,我们真的只能按照别人的文章来告诉我们该如何去做?
难道,我们真的没有空余去对于自己的人生尝试着思考深究?
就文章而谈。
身为阅读者,我们要学会去尝试剥开现象一层又一层的表皮,立志于探索思考问题的本质。而身为写作者,则要学会在深思熟虑之后动笔,不去写似是而非的道理,理清自己脑海中针对于此问题的认知框架,将思考和疑惑呈现,与读者共同成长。
说到最后。
我只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一个明智的人。
明智的人,会清楚地看清当前的处境,会清晰地认知自身的情况,会有选择地接纳来自于外界的反馈,会有思考地做出有效的行为。
明智的人,会有自己真正的,独一无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