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阅读的书籍是雷米的《心理罪》系列的《第七个读者》。
这本书我只花了一天半的时间就读完了。意犹未尽……
简单介绍一下作者——雷米。他是公安部某直属学院教师,精通犯罪心理学和刑侦学。代表作《心理罪》系列。他是中国心理犯罪小说第一人。或许正是因为他掌握的这些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他才会把《心理罪》写得这么令人惊叹。
这本书虽是写犯罪心理的,却在故事陈述时,对景物和环境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使读者看后仿佛置身其中,或美好,或惊悚,或伤感……总能感同身受。
“风一阵紧似一阵的刮着,遍地可见飘落的枯叶,看上去有轻微的粉碎的声音。校园里零星点缀的路灯也仿佛比往日暗了许多,无力的在脚下投射出昏黄的光圈。”
(这样的景色,总感觉不会有什么好事发生)
“强烈的阳光笼罩着整个城市,干燥的风缓缓吹着。知了在树上声嘶力竭的叫,让人听了感到莫名的烦躁。现在是下午1:30,是一天里最热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尽量躲在阴凉的地方,被晒得发软的柏油马路上空空荡荡的,偶尔有几辆车过,也像怕烫似的很快消失了。”
(读到后面才发现这环境不单单只是环境,也是线索)
文章中有很多铺垫的地方,乍一看似是一句玩笑,但随着剧情的展开便会慷慨,这句话用的甚是巧妙
1.引子中方木遇到一个女孩“我看着他,突然觉得他的眼睛很像我曾经认识的一个人。单纯,懵懂,清澈见底”等你读完便知这个他曾认识的人,那其实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名字,是一个一生都无法弥补的遗憾,那个叫陈希的女孩,曾是他目之所及再无其他的放在心尖尖上的人。既然如此重要,为什么会轻飘飘的说出来?或许是因为她也是他不愿想起和触碰的痛。
2.在第一章中,作者对男生二舍环境的描写中有这样一段话——“五十多年来,这座老楼始终矗立于校园,除了有点潮湿,仍然很坚固。而潮湿也不见得是件坏事情,前几届毕业的学生笑谈,这座楼永远不可能发生火灾,人为去放火都点不着”看似玩笑,调侃,可到后面的剧情却是以一种残酷的方式打破了这个笑话。“还没跑到楼下,他就已经看见了……传说中永远不会失火的二舍,此刻被包围在一片火焰与浓烟中。”
关于这本小说的创作手法的感想:
1)米老师用了大量的铺垫来向读者展示线索,引读者思考猜想,在不断的阅读中,找寻谜团的答案,使阅读的过程充满趣味。
2)多重画面感。从不同的视角讲述故事发展。你会觉得,这个前段里,主角是方木。下一个片段里,主角是凶手。在某些片段里,主角是受害者。他们将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都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3)环境描写,既烘托氛围,引人入胜,也衬托人物的心境,甚至是破解案件的重要线索。
4)人物的塑造。从语言,形体,性格,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去塑造人物。剧中众生云云,众生之中必有你我。
5)大结局,通过阅读孙梅日记将整个故事以另一种方式复述一遍,将杀人动机,犯案时间,人证物证,一线串起。让原本铺设迷离的案件得以清晰明朗的展现在读者眼前,解开谜团的同时,让读者不禁生出“啊,原来是这样”或“你看我猜对了吧”的感慨。
关于故事本身的感想:
1)当人心里埋下了恶的种子,奶阴暗便是它肥沃的土壤。在别人无法窥视的世界里肆意生长,那是无论谁给予他阳光雨露,温暖欢笑,都无法将其除掉的顽固。吴涵面对身边人的善意,将其视为对自己的怜悯与嘲笑。当生活的不如意如同巨石一般压在他身上的时候,如蝼蚁苟活的他,渴望着掌握他人生死的力量。信任被他当做伪装和自保的武器,爱被他当作耻辱与作恶的借口。曾一瞬而逝的温情,暖不了他充满仇恨和私欲的心。不管别人生死如何,是否无辜,只要他快乐,他只要他快乐!
“他沉沦,他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他乐极生悲,可他的强光紧接你们的黑暗。”
心理罪其实展现的是一种病态般的现象,它如老鼠般藏于阴暗角落,若任由它生长,终会坠入无尽黑暗的地狱。快感是短暂的,被人发现的恐惧和被怨灵复仇的恐惧远大于犯下罪恶的痛快。
施暴者葬身火海,受害者死不瞑目,留世者痛彻心扉,此乃悲剧是也。
更多时候,我们其实更像一个旁观者,与己无关时悠哉度日,与其相关时战战兢兢。我们永远不知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来,珍惜当下,善待他人,谨言慎行,全力以赴,不留遗憾,一心向阳,方不负时光,不负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