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病程迁延数日至数月。临床上较为常见。::
::皮肤出现风团。常先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色,少数患者有水肿性红斑。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定。::
以上为荨麻疹官方描述,来源百度。
我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身上起一块块像云朵一样的风团,很痒,痒到心里去,可又不能抓,只要一抓就会起更大一片,你只能轻轻地抚摸一下让它不要那么痒。写得我又痒起来了,我当年得过严重的荨麻疹,求医问药天天输液,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现在看来,我得过的病,可真多呀。
后来,我母上大人把我拎回老家,给一个郎中打了一针,好了。
不过有段时间病了,一吃海鲜又犯过几次,用盐加浓茶洗,竟然也有用,但很多人没用。
前段时间去学校上了节课,老师又说起这个荨麻疹的事,我想起我身边有很多人得这个病,我记忆力又差,一到用时又忘记,今天这篇文章算是个笔记,也希望有荨麻疹的人能受益。
在中医上来说荨麻疹是风邪作怪。风者善行而数变,风无孔不入想去哪去哪,所以身上可以各处都有风团,特别是荨麻疹发作的时候最好不要吹风,风吹到脸上脸也起团了,可谓毁容最佳神器。
那么既然是风邪作怪,是不是把风去了就好了呢。嗯,的确,在中医的治疗方案里,祛风是必要的。
为什么会痒呢?痒为泄风,用手去抓一下,气血得到疏通,人就会觉得舒服,所以说明血气也是不怎么流畅的。
而且有这么一句经典,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所以上课的时候,老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方子,这个方子是治脾气盛热化所致的湿热蕴脾,胆汁外溢,症见脉滑数,身阳黄或皮肤搔痒(荨麻疹之类)
桂枝汤加麻黄、连翘,赤小豆、苦参、白癣皮、黄连,蝉蜕、丹参。
我当时有点不太明白,一个治风寒感冒的方子加上几味药就能治荨麻疹了?
老师解释说桂枝汤是祛风的,而且桂枝汤能把药带至皮肤。
后来我一想,桂枝汤能治风寒郁表的风寒感冒,不正是它的发散风寒之力厉害吗?而这里的荨麻疹也正是风邪外袭,体内湿热熏蒸所致,所以加上麻黄,增强发散的效果。
连翘、赤小豆、黄连都有清热解毒之功,可去脾盛之热。
图为连翘花,图片来源于网络。
苦参,这个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平时治皮肤搔痒的苦参软膏主要成份就是苦参。《雷公炮制药性解》里说苦参,入胃、大肠、肝、肾四经,疗大风及一切风热细疹,但凡皮肤搔痒都可以使用,如果平时皮肤搔痒的而不会用药的话也可以拿苦参来煮水洗,可起到止痒效果。
白癣皮,听到这个名字,你们会想到什么?对,皮肤,中医药起的名字都会有其特殊的意义,不会随便乱起。白癣皮同样有祛风清热之效,用在这里更是让其清除皮肤上的风邪和热毒。
桂枝,除了它能把整副药的药力带到皮肤外,它的名字同样有着特殊的意义,即桂枝即肉桂树的枝,有人问为什么要细枝而不是树干?那是因为桂枝取其枝之意,能将药力带到四肢,这方面的内容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说明。
蝉蜕是知了蜕下的壳,也是它原来的皮肤,而蝉蜕质量非常的轻,农村的小伙伴们不会陌生。如果一直在城里长大的娃娃们不妨去药店买只蝉蜕来看看,它真的很轻。那么中医里取其轻清上扬之意,也是能将药效带至皮肤。所以黄元御在《玉楸药解》中写道:味辛,气平,入手太阴肺经。发表驱风,退翳消肿。蝉蜕轻浮发散,专治皮毛,退翳膜,消肿毒。治大人失音,小儿夜啼,取其昼鸣夜息之意。
图为蝉蜕,图片来源于网络。
丹参。这味药我最为记得,因为师傅曾说过,一味丹参顶得上一付四物汤,能行血破瘀,通经止痛。那么荨麻疹为什么要用到丹参呢?回到文中所说的那句经典: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丹参,就是治血之药。
前文我说过,用手去抓一下觉得舒服是因为气血不畅,气血不畅通表示有瘀血,而丹参在《神农本草经》里的功效是“破癥除瘕”,癥瘕在现代科学来说主要为良性肿瘤,这些肿瘤多为瘀血凝滞日久而成,可见丹参的破瘀之功。
此方对热症荨麻疹有效,因方中多为清热解毒的药物,所以用方之前一定要辨症,不能盲目使用。如果有需要建议去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