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日
十一国庆假期,远离朋友圈数日的三日看见几位朋友更新了动态,也许是“距离产生美”的缘故,顿觉很温暖,不时送上诸多的赞。
点赞,除了是一种支持与喜爱,更有一种特殊的含义——我也在。固然,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每天发朋友圈了,但是依然对朋友之间葆有一份支持与关注,那是美好与惊喜所在。
相信,那些暂别朋友圈的朋友,也有跟三日一样的心得体会。
01抽离朋友圈,不那么隔空或生硬的做朋友
九月的某天,街上偶遇朋友,拉起三日的手关切的道,“你好久没发朋友圈了,最近还好吧......”
三日自感这段时间都有点开朋友圈的,不想一查看动态,原来上一条朋友圈是在两个月前了。
对于不发朋友圈而引得朋友的关注,三日心中莫名的温暖,没有朋友圈的隔空联系,朋友一见面似乎情谊更近了些。
一直认为,脱离微信或朋友圈间接的情感传递与联系,不再那么隔空或是生硬的做朋友,不但不会令朋友间的友谊减淡,反而“距离产生美”让关系更亲近了。
有事,见个面、喝个茶、吃顿饭、逛个街,找回朋友间应该有的模样,如此这番“抽离朋友圈”被身边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并实施已久。
之前微博上曾看到一个话题,说是时下有很多的成年人开始消失在朋友圈,为生活开始慢慢做减法,将不必要的时间消耗降为最低。
这无疑是个好现象,不再为那个新消息提示的小红点所牵绊,重新开启自由舒展的交友与生活。
02不再总做“低头族”,多抬头看看身边人
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除了微信,还有手游、刷抖音等“消耗时间的利器”整日围绕在我们身边。
公交车上、地铁里早早晚晚人们在低头看手机,手机即是眼前的人生,低着头,眼里只有它。
之前,三日也是这副模样,翻完微信、翻微博,翻完微博、翻抖音,还有腾讯视频永远追不完的热剧在等待,日日如此这般,久而久之引起眼睛、颈椎等身体部位的不适,然后开始强制自己,不能再这么下去。
当你无论何时何地都低着头看手机时,周边的一些趣味是与你无关的,一些触动内心的生活瞬间是与你无关的,家人、朋友间的关怀与联系也会被不忍抬头随口一声简单应答而忽略掉。
碎片化的时间都用来看手机了,慢慢的似乎将参与者的身份变成了生活的旁观者,眼前的体会或情绪变成“二手”的,无关痛痒。
有人顿然醒悟:长此以往,这怎么行?生活,每个瞬间都是转瞬即逝的,没有留意到,即是错过许多。
低头族,还是要多抬起头看看这周围的人或事,让人绽放笑脸的瞬间不只有抖音里的幽默搞笑视频,从手机里那些各色消息中抽离出来,投身于朋友间、家庭里、生活中。
03旁观生活,别浪费余生
在拿起手机的那一刻起,我们的时间就开始在别人的生活里消耗开来,忍不住日渐关心起别人的生活动向。
人家发朋友圈,自己也想该发些什么了吧,加入了很多群,话唠一般的参与其中,找寻相识恨晚的错觉,以至于每天搞得手机叽叽喳喳的作响不停,自认为这样的生活过的很充实。
三日之前也加了一些群,刚开始还觉得有这样一种共享空间让生活便利不少。
但是渐渐的发觉,每天排在最前面的那上百条未读信息看着真是难受,不点开还好奇,点开真是有时候里面的内容与己关系不大,一屏一屏的翻下来,真是浪费时间。
于是,萌生退群的举动,目前除了工作群,就只剩一个业主群,干净利落,至此无从惦记。
真实的自己,过想要的生活。不再为附和博取共识而在群中整日穿梭,不因某些“每日必须打卡”而消耗有限的生活。
拿上面微信群的例子来旁观生活,有些时候,我们生活的累,并不是生活设置的障碍太多,而是自找的——喜欢的事物得不到真实的表达,不喜欢的随着从众心理愈演愈烈。
这种心理真如作家张小娴写的一样:要是连做自己喜欢的事也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同,那活得多累啊。
旁观生活,好些人都不怎么发微信朋友圈了,好事。
常言道:顺境享受生活,逆境打磨自己。殊不知,顺境中发现生活因一些不良举动或嗜好有所偏离时,要及时的喝止住自己,才不至于重新步入逆境。当然,这是需要毅力的。
不沉迷,不盲目追随,不心知很累还刻意坚持,生活里的那些浮躁最终还是归属于安静。
安静的内心,静怡的生活,演奏好自我生活的主旋律。
时间有限,余生很贵,千万不要再浪费。
作者/三日,一个爱生活的人,在此,安心的做一名生活发声者。请关注【我秀生活】,茶余饭后,用“心”联系你我!(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