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周日都需要去超市采购,然而每次都觉得距离太尴尬,开车太近,走路太远。不过最近有了好的解决方案:摩拜单车。
我和邓先生一人一辆,摩拜单车简单、轻盈、时尚,最主要的是方便。邓先生还说我骑车的样子像个学生,不过他看起来也很阳光,难得两个人抛开老人和孩子出来,竟然有约会般的感觉。他骑的比我快,还总时不时地回头看我,结果几次自己差点撞到栏杆上,我觉得很好笑。他说干脆你在前面骑我才放心,我心想就你这技术还不放心我?
邓先生在大山里长大的,由于地理环境原因当地人很少会骑自行车,他也是在高中才学会的。
而我,地地道道黄土平原长大。在一马平川的 环境下,我八岁就会骑车了。同龄人应该都有类似的回忆,那时自行车还是三八样式的,也不叫自行车叫“洋车子”。那家有一辆比现在的汽车稀罕多了,当时我爸有一辆,全村人都借着用。
我们姐妹几个也是挣着骑,刚开始学脚够不着,就爬两层,一只脚站在脚蹬轴处另一只脚用力翘上去,坐在车座上也是吊在半空,只有夸张地左右挪动屁股才能够得着脚蹬。学会骑车后,看到车就想骑,两只脚根本就不想平地上走路了,比如给地里干活的老爸送饭的差事都是抢着去的,老妈让去隔壁代销点打个酱油也是要骑车,反正挖苦心思地去骑,用我妈的话说,就恨身上没能长个自行车了!
后来读初中了,有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那种兴奋是无法表达的,真的像个宝贝儿一样,谁也不借给。当时一起读书的小伙伴也都有自己自行车了,于是组成了一个小小的“车队”。每天上下学追逐比赛,还练就了各种“本领”。单手把,大撒把,抓树暂停,载两人,载三人,空中站立。犹如杂技般娴熟,当然也有失误的时候,每次鼻青脸肿回家还不敢让父母看到,自己忍痛怕被骂。
大学时,宿舍不在学校内,就买辆自行车,除了同学结伴到学校,记忆最深的是骑车逛街和爬山。南京的街道宽敞整洁,两旁具有时代感的梧桐树让人觉得很舒服,中山路一路下来,湖南路,鼓楼,新街口,最繁华的街道都逛个遍。学校离紫金山不远,沿着北京路一路向东就到了,山上修了柏油路,骑车上山锻炼肺活量,找个风景优美处炼几嗓子,最爽的就是下山了,根!本!不!用!蹬!那种感觉酷极了。
工作后很少骑车了,骑也是骑电瓶车,感觉不好。现在感谢摩拜,又让我骑上了自行车,找回了儿时的感觉。
“好好骑车,别傻笑了”邓先生忽然说。
“哈哈,我有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