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音
昨夜一场暴风骤雨,清晨阳光照耀凉风习习。真是出游的好天气。一大早,朝济南章丘朱家峪风景区出发,一个小时的车程到达目的地。
朱家峪,三面环山,南接胡山,西连胡山森林公园,北临齐鲁世博精品园,域内面积七千余亩,是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山林型古村落,山东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A AAA级景区。据《朱氏家谱》记载: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先祖讳民坤由沂州兰山县朱家屯迁至。将此以姓氏地貌取名“朱家峪”。
进入书写着“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的景区大门,只见峪内群山环绕,绿树掩映,廊桥迂回,湖水粼粼。从进村的第一道门——礼门开始,便是保留至今的明代始建的古道。山石铺就的古道中央,嵌有两排平坦的大青石,形似铁路,村民们形象地称其为“双轨”道。“双轨”有其独特的用途。早年村里就规定,走路必须靠右行,两股道自然也分成了上下行,这与今天的交通规则不谋而合。
古道的尽头便是连接各家各户的小径,为了防滑,斜坡上的道心用的是沙石铺设。村落为梯形布局,上下盘道,高底参差,错落有致,古风古貌,很好的保存了原来的建筑格局。穿过圩门、哨门,走过泛着幽光的山石古道,越过石桥,一座座房檐上长满蓑草的石砌老屋,一扇扇斑驳的黑漆大门,都记载着那些久远的故事。房前屋后沉睡已久的石碾、石磨、石臼、石缸、古井和镶在墙上的拴马石,如古老乡谣的美丽音符,在耳边荡漾。
优雅的地理环境,孕育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这里就重视教育,私塾多达17余处,先后有文峰小学,女子学校,山阴小学各一处。1932年,开明人士朱连拔,朱连弟开办了朱家峪女子学校,是中国农村地区较早的女子学堂。
朱氏家祠位于村北首东侧,创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复修于民国廿六年(1937)。朱氏家祠共分里外两院,堂前院中有一棵高大的百年桧柏,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旧时,每年正月初一早晨,朱氏后人聚祠堂内祭祖,“入堂思敬,肃然致衰”,“非敢谓光前裕后,实不忘报本追远”以此家训激励后人,不断进取。
在村的中央,完整地保存着两座清康熙年间修建的青石拱桥,上下皆可行人走车马,大雨时,桥下可流水泻洪。桥身青石垒砌,不用灰浆,虽然历经了三百余年的风雨剥蚀,依然坚固如初。有专家说这是现代立交桥的雏形。看得出这小小的山村从始建之初就经过高人指点,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怀。
如果说山是骨架,那么众多的泉水和古井便是这村子的血脉了。据衬里人讲,全村共有圣水灵泉、长流泉和半井龙泉等大小泉眼、古井20余处,雨水丰沛时泉涌成溪、成河,顺势而下,向北穿过整个村子,也给这村子带来了灵性。
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培养了朱家峪的石刻文化艺术,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里,朱家峪人世世代代生衍不息,遗留下了丰富的石刻文化艺术品,包括石梁、石祠、石碑、石刻、石人、石兽、石雕、石具,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北方传统民间石刻工艺水平。齐鲁石刻历史文化艺术博物馆集中收集了这些石刻的代表作品,给世人一个了解感受中国传世石刻艺术的机会。
朱家峪的水井、房屋、道路和桥梁,是中国北方山区村落建筑的典型,它浓缩了中国古代农民一段艰苦创业的历史,凝聚了中国北方农村一缕浓郁的乡情。
朱家峪是摄影、绘画爱好者理想的创作之地,多个优秀获奖创作作品就是出自朱家峪。斯琴高娃主演的《红嫂》,电视剧《闯关东》、《靠山》、《永远是春天》……,都是以朱家峪为影视基地拍摄完成。
峪内主要经营农业林果,盛产花椒。。道旁茶室,农家菜馆林立,各种小吃:热气腾腾的浆水豆腐豆浆,在鏊子上吱吱响着的菜煎饼,芝麻饼,野菜小豆腐,边走边看边享受着美食。
朱家峪共有祠庙、楼阁、石桥、故道、古泉等大小景点八十余处,集休闲、旅游、度假于一体。自明代以来,历经六百年沧桑,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和学者慕名而来。在他们眼里朱家峪就是一本很厚的“书”,涉及政治、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园林、建筑、艺术、自然、地理等科学。
朱家峪,不愧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的称号,值得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