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底看了《奇特的一生》,讲述了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坚持56年,每日做时间日记的细节。柳比歇夫作为科学家并不为大家所知,惋惜其成就有限的同时,恰好回答了我关于「普通人怎样度过一生算划得来」的问题。答案很简单,在电影《一一》中有一句台词描述人们为什么要去看电影「自从电影发明之后,人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延长多少倍不好说,生活中还未发生的、已经发生的接触不到的、从来都不会发生的、还没有人证明会不会发生的都可以在电影和书本中找到映射。回看我自己,踏出校园一年出头,身边少年少女感觉有所作为甚多,自我怀疑不禁终日萦绕,不如单靠读书看电影买张保险票,对冲下时代、能力、机遇的各种风险。
读书170本,电影217部
最初目标每周4本书,5部电影,一年208本书,260部电影,最后其实没有完成目标,不过今年的读书量差不多已经是我这一辈子已经度过的三分之一了,也算是压测出了新高。
创新源于规则
除了工作,一年做好一件事,今年这件事情是读书,我把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分配给了读书,今年每天平均睡眠7小时,其实剩下的17个小时里面,只有10个小时是有意识的行动(工作大多是无意识行为,开始集中攻克的时候才会记录时间),为了完成每周读4本书的目标,研究了许多之前不会考虑的事情
1. 保证每天2小时不受打扰的作息时间:探索了至少两个月之后,发现最好的办法是早八点到办公室读书一小时,晚八点半结束工作读书一小时至九点半离开办公室,这个方案考虑了通勤、作息、工作沟通、公司制度等各个因素
2. 保证不会有交通拥堵且不打车的办法:其实骑摩拜单车最便宜且最保险,但是北京有雾霾脚本,最后还是尝试了数十条公交路线,上下班不同的转车方案
3. 替代方法:最开始用喜马拉雅下载质量参差不齐的有声书,不满意就一直寻找,发现苹果自带kindle的读屏功能,开启2.5倍速每周至少可以完成一本
4. 额外收获:用了两个月证明周六待在家看不进去书,索性周六去公司加班四小时,看书四小时,今年很多工作的重要突破都是在周六完成的,可能因为周六沟通工作少,有整块时间便于思考
一百个核心模型了解世界
《穷查理宝典》中芒格提出了「一百个核心模型」了解全貌的假说,复杂的事情之所以复杂是因为不能用单一模型解释,只有在短时间内同时运用他们,才能在决策中取得先机,读书攒模型,大概就是我为什么读书的原因了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读某本书有什么用?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很多时候读完也不知道,直到某一天工作生活中出现瓶颈过不去了,脑子里面有多少书,模型就有多少,发现问题的视角就会有多少,这里选取四个最佳模型简单介绍
1. 智商解决战术问题,理商解决战略问题——Keith E. Stanovich《超越智商》
智商决定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理商决定了什么时候用什么策略去解决问题,后者比前者重要千万倍,聪明人却往往受智商优势蒙蔽,在对的时间不行动,在错的时机消耗体力。作者推荐了四个方法帮助我们利用理性
- 避免产生生理伤害的心智程序:如打乱作息的GTD、拖延症改善法
- 确保心智程序多元化:如避免简单二元法看待事物,如:甲同事能力强,乙方案非常差
- 安装真实反映世界的心智程序:如拒绝知识型网红的信任代理,自发寻找知识源头
- 避免拒绝对自身评估的心智程序:如拒绝九型人格、DISC、MBTI等测试的结果,坚持自我决定论,不断成长
2. 少数核心因素就可以预测未来——哥德·吉戈伦尔《简捷启发式》
这本书可以说帮我重建了商业分析师的内在价值,读这本书之前,关于机器学习、瞬时算法的所有东西我都不敢接触,认为我这个工种无法干涉这些需要大量瞬时计算的预测工作,现在我可以很快从算法工程师口中了解他们的核心思路,并找到核心因素,从业务及数据分析角度跟进这方面的工作。
线性回归、贝叶斯等全知全能型统计法大行其道,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中提到,科学的进步可能妨碍了人类寻求自由的道路,本书证明了在各种情况下,有限理性(人的思维),生态理性(全知全能),社会理性(动态发展),简捷启发式都最为有效。人们常常用内部连贯性来评定启发式,而不是它们在外部世界的成效来评定它:这些标准包括:准确性、速度、节俭性。
3. 熟知自己领域的历史并组合新的框架是高价值的事情——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这本书虽然说得是学术界的事情,但是在业务的分析方法进化过程中,也呈现了类似的现象,理论发展为波状结构而非线性,波谷革命,波峰范式危机,弗里德里曼在《自由选择》中说道,一般是现有理论界的主导思想,才会出现与之配合的政策主张。因此,如何在范式危机中挺身而出,提出革命性的分析框架,是个人提升过程中必须争取的高价值事件。
4. 找到事物的背反二律意味着终于走上了正道——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
公地悲剧指产权不明晰导致的都不管且导致不可持续的模型,二元论(国有还是私有)的解决方案相互斗争了半个世纪,直到奥斯特罗姆用了毕生精力观察了各种真实案例,如:美国的小警察局是否因为大警察局的存在就可以停止,作者发现大警察局确实可以提供高效的专业服务,如法医、数据分析等;但是小警察局因为了解当地各个邻里之间的信息,往往比大警察局在线索上更有预见性,因而两者共存效果更好。
业务更迭中,由于权力划分,人事变动,往往都希望成就某一方面大权独揽的结果,但是这样很多前人的经验就简单抛弃,又会导致重新造轮子的低效事件发生。因此,发现二元论的争论点时,肯定有尚未挖掘且十分重要的信息存在。
2017年,消灭碎片式阅读,拒绝知识型网红的信任代理诱惑,整本阅读且寻求反馈依然是我的核心目标,山高水远,前路慢慢,以书为器,始于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