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嘟嘟来幼儿园体验。这几乎成了我们周六的必修课。一是为适应幼儿园生活,希望到时候不会太突兀,另一方面我想让孩子接触更多的小朋友,学会和人相处。在做手工的环节中,嘟嘟好像根本没什么兴趣,只对旁边的小锅小碗着迷,于是他开始征得我的同意。(这似乎成了定式:我同意他就会手舞足蹈,我不同意他就会嚎啕大哭。)我默默地点点头,他迫不及待地玩起来。这时一个女孩凑近嘟嘟,表示想要,可嘟嘟自我意识太强,抱着怀里的东西不散手,女孩得不到东西就想抢,嘟嘟看向我,似乎在寻求帮助,但我故意不看他,我知道这种常出现的状况需要他自己去处理,妈妈不能总帮他,我看到嘟嘟把其他的玩具快速塞到那个孩子手里,而他喜欢的仍抱着不放,可女孩不依不饶,非抢到手不可。女孩的奶奶这时发话了:你俩一起玩。听似很不错的主意,我也随声附和:你俩一起玩。这时嘟嘟嚎啕大哭起来。我把嘟嘟揽在怀里安慰他。园长走过来耐心地告诉我:孩子这时候的自我意识很强,因为他在区分你的我的,所以家长不必太紧张,慢慢的孩子就会好起来。其实园长这句话不应当和我说,应当和那个女孩的家长说。孩子有了自我意识,我当妈的能理解,人家的家长理解吗?
记得暑假里的一天,我带嘟嘟去滑滑梯。有个女孩凑过来非常友好地说:小弟弟,我想和你一起玩玩具可以吗?嘟嘟置若罔闻。我站在一旁默不作声,静观其变。女孩很执着,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思。小弟弟我们一起玩好吗?女孩不停地问,嘟嘟不停地跺脚,因为他不会说话,所以急得跺脚。我蹲下来,耐心地和嘟嘟说:好东西我们一起分享吧。嘟嘟急得皱起眉毛,拼命摇头。我歉意地看向孩子父母:不好意思,孩子现在自我意识很强,希望你们理解。但看得出家长眼中的不满意:走了,我们去找别的小朋友。家长的话就像针一样刺痛了我。我可不可以理解成,他不和你玩你就找别人玩。虽然人家家长没明说。我不想妄意揣测。但如果换成我我会说,咱们再等一等吧。因为孩子们能够很快地融到一起,一旦他们熟悉了,我想即便是再好的东西,再强的自我意识,他也会分享,孩子需要时间,关键就看大人怎样引导。问题的问题是我能理解儿子的发展轨迹,其他人不理解,其他人不会等。
孩子的相处是个大问题,也是门大学问,这个尺度不好拿捏。两周多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生,他们把自己的东西看得死死的,丝毫容不得侵犯。怎么办?我遵循的原则就是尊重规律。外出时必须拿一件玩具,嘟嘟一旦看上了别人的玩具,就会去交换,但也有两种情况发生:一,人家愿意换,那万事OK,如果人家不愿意换呢?这时就需要家长引导:告诉孩子,我们可以等等。但这时家长的做法就千差万别了:一,直接带走孩子,留给你一个白眼,二,置若罔闻,装作没看见也没听见。面对这种情况嘟嘟就会嚎啕大哭。因为在他的世界里,他的东西不容侵犯,别人的东西必须给他。因为这种理念是姥姥姥爷在疼爱中无意识灌输的。姥姥属于百依百顺型,有求必应,久而久之,嘟嘟变得又自私又自我。姥爷是置之不理型,自己的东西自己玩。他们的理念里根本没有分享。我的理念只占嘟嘟教育的四分之一,势单力薄。因此教育嘟嘟,必须做家长的工作,但要改变父母的观念太难了。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学会分享,学会与其他人相处,对于这么一个小人来说的确有点难,但是难也得学会这门艺术,别人不能帮他,只有现实才能磨炼他。现在我的困惑就是怎样才能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又能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妈妈不可能总陪伴在她身边,一年以后他就要脱离母亲开始自己的独立生活,我想哭是必然的,怎样快让嘟嘟会与人相处,妈妈还要继续研究!(写了这么多关于学生的文章,突然感觉心里有一种缺失感,可能对儿子的关注少了些,儿子和学生就像是我心里平衡的两端,写完这篇文章,心里踏实了很多,但是心里思绪太乱,写得也乱,自己也没说清,但研究儿子的发展规律,还是我努力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