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这是一部看完有些悲伤,有些感动,还有些意难平的影片,但最终你会选择把那些仿若亲历的美好与伤痛,一同装进心底,反复回味,反复咀嚼。
这是一部拍摄于1985年的影片,由骨灰级表演艺术家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由卡伦·布里克森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在现代语境里,这是一部大女主的电影,但它没有玛丽苏,也算不得现代意义上的传奇。故事围绕着女主凯伦在非洲肯尼亚17年经营农场的生涯展开,却如书写的文字一般谱写了一首不断行走的诗篇。
开篇:走入非洲,走入心底
“在非洲的贡嘎(Ngong Hills)山脚下,我曾经有一个农场”。
影片的镜头开始于作家的回忆,那个记忆深处的人,那片记忆里的土地。
片名虽然是《走出非洲》,但最直观的是“走入非洲”。它带我们的身心一起魂穿非洲,身临其境。影片开篇不久,在恢宏的带有史诗般壮阔的交响乐声中,在火车的汽笛场,以及滚滚浓烟里,我们也同凯伦一起踏上了这片陌生,原始的,带着神秘色彩的土地。
而后,我们会领略,那广袤的草原,蜿蜒的河流,簇拥着的马和牛,挂满枝头的鸟,还有凶悍的狮子,无不彰显着,这片土地是那样的雄浑纯粹。
看了影片,你一定会感叹,非洲真美啊!
在这样一片土地上,女主凯伦开始了她的追逐之路。
走进婚姻
“至少我们是朋友,说不定可以白天偕老……”
虽然,很多人艳羡和关注影片凯特和邓尼斯在这里展开的浪漫爱情,但我觉得,凯伦的婚姻,是影片更耐人寻味的一部分。那是在1914年,一个恨嫁的富家女,主动向自己的好友,一个拥有男爵身份的没落贵族表达了婚姻的邀约,于是,她带着自己的嫁妆来了非洲的英属殖民地。
即使抵达的当天,她们就得举行婚姻,她也会打扮得体,穿戴上有网状装饰的小礼帽……对待她的婚姻,她是认真的。
虽然婚姻的开端并不是因为浪漫的爱情,关系也不甜美,但她一开始便努力去进入庄园女主人的角色。她在那个农场里,研究着如何种植咖啡;即使语言和习俗不能,也努力和部族首领交流;关心当地孩子们的健康与教育;即便最终破产了,她还惦记着为农场所雇佣的当地人争取一块新的生存之地……
在她刚刚踏入这片土地时,周围的人对于这样一位女士是不友善的。她为了寻找她的未婚夫,误闯了一间酒吧,立刻被人赶了出去。初入一片全然陌生的地方,就被男人们拒之门外,心酸可想而知。在阶层正在瓦解的时代背景下,女性的被拒绝,不被尊重,依然无法掩饰。
但她并没有把命运全然交给婚姻。她的丈夫,也正如以前的关系中那样,算得上是友善;但他不断地出走,表达着回避与拒绝。一战爆发后,他的丈夫也毫不犹豫地冲到了非洲战场的战线上。作为一个身处后方的女性,她继续耕耘着自己的农场,直到她带领着车队,克服重重困难,把物资送到一线男人们所在的地方时,所有人投来了惊讶的眼光。这个女人很有勇气,也很有力。
这一壮举,才打开了一道目光,开启了男人们正视一个女人的窗口,她似乎也被好友丈夫接纳了。在那里,他们有了更深的亲密。
但命运总是爱开玩笑的。我们脑海里幻想的浪漫爱情篇章并没有如愿,她从军营里带回的,不是爱情,而是梅毒,而正因为如此,她不得不回丹麦老家休养,也因此丧失了生育能力。
观看影片时,我忍不住想,这不公平。
但生活,怎么是一个公平二字可以概括的呢。
这是一段在外人看来世俗的,绑定利益的关系,但她努力了。在努力地追求无果之后,凯伦并没有变得怨毒,没有崩溃疯狂,而是独自饮下了这杯苦酒。
走向爱情
“桂花开得早,却比玫瑰先凋谢……”
再次回到非洲大地的凯伦,依然和丈夫维持了一个和谐的友人关系--表面的和谐。但从凯伦的眼神里,我们能感觉到,对于婚姻中的是否拥有爱情,她已然失望。
再次回到非洲的凯伦,更多地专注在农场的经营,拓展对当地人的教育,她的真心也换来了当地部族的欢迎。
在丈夫再一次出轨之后,那个在影片前半段里时不时邂逅的男主邓尼斯再次走入了她的视野,带着温柔与坚定,走进了悲伤和封闭的心灵。那深邃的眼眸凝视,仿佛他已渗入你的心底,让人无法抗拒。他们开启了一段狩猎旅行。我们也随着这样的旅程自然而然地走进了爱情。原始的草原,漫天的红霞,篝火夜谈,留声机里的莫扎特,像是甘淳的美酒让人沉醉,心甘情愿地臣服。
但也正如许多浪漫爱情小说里所表达的那样,你爱上了一阵风,就不能把它囚禁在一处。邓尼斯是一个如此温柔的情人,永远有那么多鲜活美好的体验带给你,他渴求自由,也选择了孤寂。所以,他只是偶尔来看看你,不会在现实的情境里驻足停留。
梅姨的演技是令人叹服的。她把那些面对爱情时的犹疑,迷茫,到深陷其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到后来,当她面临婚姻的解体,焦躁地向情人表达抱怨和不满时,那吵架时的挑剔与刻薄,也让看的人同样揪心。一边感叹着问题的无解,又一边担心这样的争执吓跑了爱情。但她还是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走出非洲
“可能他不知道,但我不知道。地球之所以是圆的,是为了让我们在路上不要看得太远。”
如果是玛丽苏般的电影,这个时候,观众们渴望出现的情节是,男主终于意识到,原来,自由固然可贵,他也同样渴求着这独一无二的爱情。
但这是一个自传体式的小说。爱情并不圆满,生活也几多艰辛。
凯伦苦心经营的农场,迎来了最大的丰收。但这份欣喜在电影里持续不过半分钟,这一切就付出一炬。一场熊熊大火,烧光了一切辛勤努力的痕迹。
爱情此时投来了一丝惊喜。她的情人,在她感觉困难无助的时刻出现了,给予支持,并且表达了想和她一同去到另一个地方生活的意愿。
当她还在清点着家具,打算用拍卖的钱抵债,然后离开之时,噩耗再次传来。邓尼斯,她深爱的那个人,在一次旅行飞越山脉时坠机身亡。那个飞鸟一般的恋人,再也无法落地。
尾声:带着渴求,带回自己
“醇酒如美人,佳酿似少年”
如果生命是个圆,故事的最后,仿佛一切又回到了起点,又不似最初那个起点。
17年过去,农场破产了,爱人在那里长眠,一同埋藏了青春与爱情,而后挥别非洲,我们的主人公凯伦从此与这片蕴藏了宝贵记忆的土地天各一方,回到了家乡。
出走时,身无一物;归来时,亦是一无所有。结局看起来是悲怆的。
唯一彰显不同的是,故事的最后,在离开非洲之际,在那个曾经拒绝她的酒吧,男士们邀请她,举杯与她共饮。
她撰写下这所有的回忆。
她所渴求的,她都认真追求过。
出走的这一圈,她在心里圈住了一片非洲的草原,山脉,瀑布与河流,那辽阔的心灵,能容得下所有的伤痛。
她并非一无所有地离开,她带走了尊重,带走了牵挂,带走了无与伦比的浪漫。
女人亦如醇酒。
她从一个汲汲以求的少女,成为了优雅坚定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