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过是一连串的幻象,只有永恒是真实的。”
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之作,《百年孤独》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奇谲瑰丽而又残酷现实的家族生存画卷,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刻反映了拉丁美洲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和“孤独”的特质。全书的无力感和虚无感是直击人心的,孤独的悲剧足以痛彻灵魂。而隐藏在字里行间背后的,其实是马尔克斯所宣扬的循环与轮回时间观念。我谨以此为嚆矢,浅谈这部不朽巨著。
首先,着眼于“孤独”的文字不可忽视,一切的循环与轮回都围绕着“孤独”二字。放眼百年历史的布恩蒂亚家族,初代人建立了村庄马孔多,在这里生养繁衍,欢笑痛哭,直至在第七代与它一同毁灭。布恩蒂亚家族最大的特征就是孤独与梦想,孤独执拗地追逐他们,不让他们有片刻的安宁,而梦想也如影随形地缠绕他们,让他们享受生命的意义。造成这种“孤独”特质的原因有许多,大致有两方面:缺乏爱的能力与原始欲望的泛滥的主观原因,以及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从第一点来说,家族的七代人是完美吻合的。每一代人都不曾经历正常的爱情经历,他们彼此也是极其不守伦理的。夫妇之间,父子之间,父女之间,母子之间,母女之间,亲情是被一度淡漠甚至是被忽视的,他们不曾调剂过生活中的苦难,缺乏沟通意识与分享精神。而面对情欲,肉体之乐让每一个布恩迪亚乐此不疲。就这样,一代又一代人被欲念之火所催生,又在悲剧中度过一辈子。就第二点而言,许多评论者大力强调这一点,认为是拉丁美洲的原始状态造就了“孤独”气质,将马尔克斯有关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想放大,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合大师本意的,是本末倒置的,但是仍然是不可忽视的。的确,原始的近亲婚姻传统在书中得以体现,殖民统治和独裁专制也是造就悲剧的诱因,以一生致力于斗争的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为例。他戎马一生,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但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逐渐改变了初心,走向了个体的沉沦。悲剧色彩浓厚的家族,仿佛背负了一种宿命的诅咒,任何人都逃不脱这个命运枷锁。奥利亚雷诺是为了什么而战?他的初心是为了自由而战,继而又为了尊严而战,再之后就忘记了初心,失掉斗志,以至于最后沦为政客斗争的牺牲品。书中有句:如今保守派和自由派的唯一区别就是,自由派去做五点的弥撒,而保守派去做八点的。本质上,两个党派都是为了私人利益争斗,他们的党派争斗导致整个国家陷入几十年的内乱中,人民生活水深火热。而裹挟进去的正义革命家,也渐渐腐蚀掉初心,沦为为了争夺权力而不择手段的人,书中的奥利亚雷诺上校不就是如此吗?拉美的社会环境依然没有丝毫好转,从前一切的社会状态仍旧保持着原样,“孤独”笼罩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也一样笼罩在这个家族的一百年历史之上。
总的来说,“孤独”是作为循环和轮回的实体所存在的,而时间长河中发生的一系列悲欢离合、纷纷扰扰则都是过眼云烟。无论辉煌也好,卑微也罢,漫长也好,短暂也罢,时间不语,一切都是那么的没有意义。纵观布恩迪亚家族,更像是一场末日来临前的狂欢,每个人难逃“孤独”,每个人都在极力发泄着欲望;但正如奥雷利亚诺第二的那句“让一让,人生短暂啊”,所有人又都在极力活出意义与价值。即使终究归于孤独,但依旧期望过程灿烂如花。
书中的一句对白令我印象深刻:
“奥雷里亚诺, ”他悲伤地敲下发报键,“马孔多在下雨。”线路上一阵长久的沉默。忽然,机器上跳出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冷漠的电码。“别犯傻了,赫里内勒多,”电码如是说道,“八月下雨很正常。”
这一段对白堪称神来之笔,一句“马孔多在下雨”可谓惊为天人。仿佛眼前浮现出马孔多的模样,淅淅沥沥,无边的苦雨像永恒的哀愁,缠绕着这个小村庄。于是,孤独感便油然而生。失恋的落寞,战争的苦楚,个体的无力,一如八月的马孔多,雨季的茫茫雾气让人看不清前路。在这里颇有《诗经》借物起兴的味道,以及“哀而不伤”的意趣了。
说完了孤独,下面来正式谈谈循环和轮回。“轮回”是许多思想家为之着迷的亘古谜题,体现在文学方面,除了热衷于探讨诸如“轮回”、“无限”、“永恒”等谜题的博尔赫斯先生,马尔克斯似乎同样如此。在这本鸿篇巨著中,马尔克斯在字里行间暗示着布恩迪亚家族(人类社会)与马孔多(人类历史)悲哀的轮回性,而同时,马尔克斯又在书中道出,“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在马孔多的发展历史里,其实暗藏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作者将其巧妙地糅合在小说剧情之中。譬如草创之初,当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村中另一个人决斗时,使用的是长矛,这代表人类原始社会阶段的样貌;当历尽千辛万苦,老一辈人建造出马孔多,又陆续有了各种作坊、教堂,这代表人类进入封建时代,而“村正”的权威让位于布恩迪亚等古老家长的权威也许正隐喻了中古欧洲政治的地方本位情况;当阿尔卡蒂奥第二航海归来、带领火车、工厂等一众新鲜事物来临时,马孔多仿佛一夜之间拥有工业革命后的现代面貌;而最终的时刻,当羊皮卷被破解,当最后的奥雷利亚诺被蚂蚁吃掉,一阵龙卷风袭来,马孔多化为虚无。这个结局,正是完成了轮回的节点。由此可见,作者是赞同轮状时间观念,认为人类社会是循环的过程,并且完全是悲剧性的孤独的。同时,对线性时间是抱有反对态度的。譬如文中的马孔多,并没有从野蛮原始进步到现代化的发达社会,而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甚至未来的人不会知晓曾经有过一个叫马孔多的村子,有一位一生发动过三十二场战争的上校,有一座庞大的冰工厂,有一群疯狂繁衍的牲畜,有一个个奇异瑰丽的故事。一切的一切,不过是永恒孤独途中无尽的幻想罢了。
但实际的世界是这样的吗?文明一路走来,我们不知道未来去往何方。但在现代社会,我们过的是一种线性生活。大约自钟表发明之后,人类社会的线性时间观念逐渐渗透并遗传到每一代人。我们每个人都被裹挟进一日二十四时的线性旅行中:我们定起闹钟,事事按照分秒的指定进行;我们按时上班,按时放学,一切不会有太多变化,每天活得像孪生兄弟;我们的社会历经三次科技革命,按照经年累月的推进向上向前发展,仿佛今天总是比昨天好,明天总是比今天好……但是事实是否如此?我想起了达利的一幅画《记忆的永恒》。
达利承认自己在《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画中以风景为衬托,有一只正在熔化的钟表,软瘫的蜡一样的钟表,它们被挂在树枝上,落在不知名的方形体积上,搭在胚胎状物体上。画面中的风景是异常平静的,它是那只著名的“软表”的背景,“软表”即将熔化。事实上,柔软的钟表也是达利最广为人知的题材,他自己也十分喜爱表现“软表”这一题材,仿佛表示出达利对“时间”这个主题的狂热。对于时间的制约性,以及时间到底存不存在永恒性和记忆性,达利特别感兴趣。这种常常被他描绘成软绵绵的甚至可以流动的钟,显示出他对自己所痛恨的事物的冷酷无情,而这样一种象征手法也只限于他所憎恨的事物。他曾说:“机械从来就是我个人的仇敌;至于钟表,它们注定要消亡或根本不存在。”那么反观《百年孤独》呢?全书不仅展现了柔软的时间概念,贯穿全书的循环式结构也展现了悲剧的轮回。小说从开篇第一句就展开了它重复的结构,以冰块开头,最终也以冰块的变体——镜子结束。
开篇:“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 · 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结尾:“可以预料这座镜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 · 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我又不禁想到《我与地坛》的结尾了。“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何其如此之壮烈?或许《百年孤独》的困局永远没有解决的答案,但是在永恒的轮回中,那些所谓的“幻象”,难道不也是值得去好好经历的吗?也许从黄金时代直到黑铁时代,再由黑铁时代直到黄金时代,一如孤独的循环一样的不断循环,幻象是无意义的。但书中那一段段悲剧式的凄美爱情,一场场炼金实验,一次次残酷的战争,那些幻痛,那些无力感,在那时那刻是有意义的。那时那刻的孤独是无力的,但绝对值得去体验。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百年孤独、千年孤独、万年孤独,那么既然无法逃避,直面人生,或许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探析《百年孤独》中的“孤独”意象》(孙助)
《<百年孤独>的艺术特色及现实启示》(李新美)
《为了梦想,执着孤独——《百年孤独》读后感》(顾连梅)
《论《百年孤独》中“生死相通”的死亡观》(虞江;成秀萍)
《从时间隐喻看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异同》(刘怡玮)《《百年孤独》的空间解读》(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