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带孩子上英语课,我都是在外面等。经常能看到、听到家长们的聊天,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体验生活吧!
这一次,两个妈妈就在我身边,说话声音巨响,在安静的办公楼走廊里,余音袅袅,绕梁三日。所以我几乎听了全程。还挺有趣的,照录如下。
我们把两个妈妈分别称作A和B。
A说:你今天怎么气色不好啊?
B说:别提了!孩子气的!学习让我愁死了!
A:咋了?
B:我那天给他检查学过的单词,发现他都认识。但是一听写,都不会!
A做同情状:都一样!这孩子是有的地方认识,换个地方又不认识了!
B:头一天晚上我刚给他复习过,都弄会了,第二天早上一问,又忘了!
A:人家有的孩子,从来不让家长操心,咱的孩子,怎么那么费劲呢?
B:是啊!我们家孩子,写错了用橡皮擦,没擦干净就在上面写,自己发现看不清楚,就使劲描几遍。一边说着,一边还笑着。
A:我一个朋友的孩子,特别省心。我有时候给孩子买学习用的书,顺便给他也买一份,结果人家说,这书对我们来说有点儿简单,用不着!真是让人羡慕啊!
B:我家孩子,特别懒。老师让练习口算,简单的他做,稍微难一点儿的,他就懒得算。
A:我家的也是。在学校老师让写作业,他不立刻写,到处张望,看别人都开始写了,自己才慢吞吞地开始。又急着想写完,就写得很乱很潦草。
B:对了,那天我们翻出学而思的作业,做了一点儿,他说难。我看了,也确实是挺难的。
A:那个作业,我们一直就没做过,太难了!你提醒我了,回家得找出来做一做。
B:你说说,那些家长不管的,孩子学习都挺好。我孩子班上一个同学,爸妈经常出差,一走就很长时间的,特别爱哭,但是老师说他学习挺好。咱们这管孩子学习的,怎么反而学不好呢?
A:你们今年放假干什么?
B:我想在学期结束前几天,请几天假,带他出去玩。
A:嗯,那时候人少,也便宜。
B:我还没问他们老师呢,上次人多,我没好意思问。这个得私下问。
……
我试着从老师的角度,结合一些专业的知识,分析一下两个妈妈提到的这些问题。
一、单词都认识,但是不会写。
很正常啊!就好像这个人你认识,但是并不一定了解他。
学汉字也是一样,认识并不一定会写。因为对孩子来说,让学习一个单词/汉字/数字,都要经历三个环节:认识、会写、会用。这三个环节是一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并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所以学汉字,教科书上是把生字分成两类的,一类是会认字,只要认识就行,一类是会写字,也叫四会字,要求会读、会认、会写、会默,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会认、会写、会用。
能写对,听写的时候会写,已经比会认要难了,而要会用,就更上了一个台阶。有时候孩子组词,写句子,写看图写话,经常会不知道想写的字是自己学过、并会写的字,这就是不会用。
如果家长对这一点有所了解,就不会想当然,也不会苦恼了。并不是孩子认识一个单词,就一定会写的。如果希望他会写,就要有写的练习,具体说是:抄写、默写。
参考阅读:《识字、写字、用字,是三个阶段》
二、在一个地方认识,换一个地方又不认识了。
我理解,这里说的“地方”,就是语境。在一个语言环境中认识,比如已经读熟了的句子和课文,每个字/单词,都认识,但是脱离了这个熟悉的语言环境,就不认识了,那这只能算是——不认识,或者说——不熟。
真正的认识,是在任何语境中都准确认知。
就好像做一道题,有时候能做对,有时候做不对,那就是还没真正掌握!
如果家长明白这一点,就不要抱有幻想,自欺欺人。而是应该增加接触生字/单词的频率,使孩子对这个生字/单词越来越熟悉,最终在任何语境中出现都能准确识记。
三、头一天都会了,第二天又忘了。
其实这也很正常,心理学有研究,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就是在记忆领域研究的成果。
根据这个曲线,遗忘是很正常的,所以才需要不断复习。等到它变成了长时记忆,就不会忘了。
孩子学了又忘,那就忘了再学,多重复。
另一方面,人的记忆能力也是有不同的。有的人记忆力好,看一眼就过目不忘,有的人记忆力差,看很多遍还记不住。那就想办法提高记忆力,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孩子,有意识地去记忆一些东西。
四、写错了,不擦干净就写,还使劲儿在上面描。
这个问题也可以从两方面去看,去解决。
一是孩子不会擦。那就要家长示范一下,左手按住书本,右手用橡皮对准错误的地方,用一点儿力,擦到干净为止。
二是孩子态度不好,应付一下,图省事儿。认真擦还要使劲儿,多累啊!那就随便擦一下好了。发现写不清楚,就多描几下,省得再擦,多麻烦啊!
态度问题就要严肃对待。看着孩子擦,到干净为止。每次发现这种情况,都给孩子擦掉(或者让他自己擦)重写。绝不姑息。你容得了一次,下次孩子就还会再犯。
五、老师让写作业,看别人都写了,才开始写。
这也可以从两方面去着手。
一是,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孩子学会抓紧时间。
推荐阅读:
二是,态度问题。包括上面说的,孩子做口算,看到难一点儿的,就不想算了,都是态度问题。
态度问题怎么办?
给孩子明确学习的要求。认真这种做事习惯,绝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养成的。
家长盯紧点儿。看到不符合要求的,就让孩子返工。
六、学而思的作业,我们从来没做过。
给孩子报课外班,一定要明确目标,这样才能便于衡量学习的效果。
你想,花了钱,花了时间,结果没什么收获,那还费这个劲干什么呢?
可是,班级再好,老师再好,作业你都不做,就靠每周的一两次课,能有什么效果?
推荐阅读:
《每天在课外班门口的等待区长椅上睡觉,你给孩子报了多少兴趣班,累成这个样?》
七、家长不管的孩子,学习反而好。
作为一名老师,我负责任地说,这是不存在的。
道理其实很简单,人家家长怎么管孩子,并不一定会告诉你。你没看见,并不表示不存在。
我这些年接触的家长中,孩子学习好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埋头干,他们极少和别人交流,更不会吐槽。
那些喜欢——甚至是“热衷”于和别的家长讨论、交流的家长,多半孩子的学习都不是很好,所以他们的家长才急于和别人讨论,想得到什么好办法。
然而,培养孩子,并没有什么捷径,学习和成长,更没有什么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