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黄老师的《教育十谈》,其中,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断层问题感慨颇深。
我国一些地区,不仅是教育的断层,甚至基础的文化都是断层的。
我的老家在东北地区,在清朝后期以及民国时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于自然灾害,清政府号召移民等原因,被迫或主动跨过山海关以及渡过渤海,到东北地区闯荡,垦荒和定居,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闯关东。这些克服了重重困难的中原民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关东闯出了一片天地,可歌可泣。但在这个民不聊生的时代,生存成了主导,文化就生生的断层了几十年。我的姑姥爷从小随大人闯关东,颠沛流离后,只留下年幼的他和目不识丁的奶奶相依为命,祖孙俩只知道自己的姓氏,姓qi,却不知具体是哪个字,结果后来大舅和二舅在户口普查时意见不统一,就各执己见,大舅姓戚继光的戚,二舅姓齐天大圣的齐。
改革开放至今,东北地区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以农耕文化为主流的东北地区,尤其东北农村地区,依旧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这个文化的断层,不是轻而易举的可以通过九年义务教育就可以跨越的,需要更深远的传统教育文化的普及及渗透,更需要像习大大这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力主推和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