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问题百出!居然是国民素质问题?
随着互联网发展,资源配置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比如uber通过平台连接了用车者和车主的桥梁,人们慢慢脱离了供给和需求信息无法联络的情况。这样的经济模式催生了大批平台,家政共享阿姨帮,知识共享在行,还有国现在火爆的共享单车等等。
一个公司借车给市民,市民不用还给公司,只需要直接停放在显眼的地方,自然会有人再借。这个过程里,没有人与人之间接触。这个时期,分享经济已经不仅仅是人为所拥物品的共享,而是从生产端开始,直接共享给群众。这个模式将要突破的的是,我们是否可以直接省去销售环节?
这个创举的益处是,商家节省了很多营销环节,提高了商品的使用率,生产方掌握的用户数据更多,更能调整定价和产品战略。也让我们可以分摊消费。而且我们也不用花钱维护它。还可以借助互联网随时随地消费。
除了资源配置方式改变,人们对某种物件的使用权也发生了改变,这是“人”和“物”关系的革命期。现在共享单车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自己改装单车,把单车停放在家中,给单车加私人锁。这都体现了一个共性,他们觉得自己拥有这辆自行车。
那我们来想想,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这是私人财产呢?因为1.既然我随时都可以使用单车,为什么自己不直接有个固定单车,还能节约找车的时间。2.既然我能短暂的拥有它,为什么就不能长期拥有它?3.我已经交了押金,那我就算拥有这辆车。
如果共享单车成为用互联网平台销售的私家车,那么和普通的自行车也就相差无几。人们也很难享受到随时随地的创新型服务。这应该是现在群众对这种模式的共识,所以慢慢的就建立了这种“单车即公共”的规则。
不过,通过这些人反响的思路,我们也可以看到目前这种模式的一些创新点,没有模式一出生就是完美的。我们是否能创新更多“人”“物”关系呢?比如,允许私人购买单车使用权,也可以通过平台共享自己的车辆,用户还可以通过购买车辆自己获得盈利?
很多人愿意买房而不是租房,愿意买车而不是每天坐滴滴,其实其中有一个内在的原因,就是——自己的东西我们愿意经营维护,所以公交车总是比私家车脏。
单车作为一个租赁的物品,会容易毁坏,容易脏,其实是符合常理的。而且摩拜,ofo……投放了这么单车,这些单车随时又在不同的街道,区域穿梭,很难做到监控及时,这个车辆”唯一的主人”并不能对它有及时的关心。如果我们乘坐滴滴,看到座位上全是食物的残渣和整人的大头针,一定会责怪车主,而不是上一个乘客。
所以,大量的车辆投放,公司如何保证车辆的安全和卫生呢?
一个没有直接主人的产品出现了,它伴随着大量的思维转换问题,以及运营模式问题。问题的集中爆发,会给这个模式重伤,还是会刺激模式进一步创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