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布梳理
心得
1. 关于悬挂模式。文中对悬挂模式的叙述让我想起计算机多任务执行的原理。虽然这个原理是从李笑来老师那里听来的,我一直以为计算机的多任务进程1和2是同时进行的,但事实计算机后台操作还是先执行任务1,然后将1悬挂起,再执行任务2.执行一段时间再悬挂起,再执行1,如此循环,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人为排程,计算机自动执行,到了时间两项都执行好了。这段时间在帮老公干活,核算他们电厂的省煤器改造后的水温。因他为给我的数据有偏差,计算了很久结果都都对不上,因为想帮到老公,没有完成就着急,天天一回家就开电脑看还有哪里可以调整,昨天看到悬挂这个概念后觉得自己好蠢,让他先去确认数据吗,错误的数据永远得不到正确的结果啊!于是安心先去忙自己的。
2. 基于身份的框架设定。你已经30+,安安心心上班过日子照顾好老公孩子,还折腾什么,balabal……不知听多少人这样说。听久了自己也快要信了。全书都在说一个词“更多的可能”,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后面的选择、思维、能力等等,思维模式如果都被身份框定限死了,现在就能一眼看到自己的未来,老了以后的样子, 没有期待的人生多可怕。
3. 关于精细化思考。人的大脑是天性是惰性的,因为懒的思考,所以一思考就要逃避,再思考就要宕机。可是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是思考深度和行动上的差距,不是吗?作者的选择因素和权重得分的那张表格,刚开始看我第一反应就是翻过翻过,第二次看有点能看进去了,但是奔波一天在高铁上非常疲劳也只扫了个大概,今天没有其他打扰,仔细看了,以选择工作的因素就是MECE原则,把能够想到的全部罗列,穷尽但是不重复,这样的思考和罗列估计没几个人能做到吧,所以他可以出书,我只能在家里看书。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下来做到的人少之又少,我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呢!
4. 关于基于重新假设后的重新选择。近两个月,假设这个次出现的频率已经大大超出了我之前遇到的所有总和。永澄老师的世界观是求真——基于上帝视角的假设。跳脱出事件本身去寻找本质真相,从外表的原因深挖根本原因,上帝视角的真,不是表面看起来的纷繁复杂,这个原因是个简单的、普世的。重新原则不意味着把过去全盘否定,而是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建立起新的联接,生长出新的可能。又一次出现的联接,永澄老师的价值观里也提到过,充分利用过去的积累,在能力圈里做事,也就是将过去和未来联接。所谓跨行和跨界的人,不一定就是做完全不相关的,而是从过去的经历中得到某种能力的锻炼和某种阅历的积累,从而为后来做的事情打下基础,再一次验证了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并且要高质量地做,说不准未来哪一天就能用的到,准备越充分,选择越多,筹码越大!